“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新商业模式风靡时代,但房地产开发似乎与这场轰轰烈烈的风潮绝缘。
事实上,高资金、高开发门槛,以及政府在各个环节的行政管控,让房地产开发这个具有特殊属性的行业,形成自身对互联网颠覆模式的免疫力。从全行业来看,互联网+模式在房地产服务领域表现出了革命性特征,尤其对中介、代理以及物业管理领域引发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开发商端,其影响仍局限于营销等少数细分领域。这也注定,互联网+这场被誉为“堪比工业革命”的时代变革,在可预见的未来对开发商、尤其是住宅为主业的开发商影响仍然有限。
但是,在新经济气息扑面而来,传统行业步履维艰之时,作为跨越新旧周期,具有先导性功能的房地产业,亟待厘清新发展方向。
但现实极为严峻。据华泰证券研究显示,如将地产行业的属性划分为以土地升值为代表的阶级属性,金融属性、商品属性和服务属性,那么2009年到现在的房地产行业净资产收益率(ROE)均值为14.14%,如果按照地产行业的各个属性进行分解,则开发商ROE的主要来源为阶级属性(土地升值),贡献了12.15个百分点,其次为金融属性(对应资本的固定收益)则贡献了3.69个百分点,而占用开发商大量精力的设计、建造、施工、物业管理等等,给开发商贡献的ROE为负值,拉低了行业ROE为1.7个百分点。
换言之,作为房地产商核心竞争的设计、建造、施工、物业管理环节,在最终的利润贡献中为负值。一些个别的开发商可能例外,但在全行业均值面前,如果核心竞争力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其商业模式值得深思。进一步说,当前行业背景下,当贡献房企利润约90%的土地红利结束,对新增土地储备项目,开发商如果按照传统模式发展,将陷入全面亏损的境地。如果房子卖一套亏一套,同时又不可能出现新经济的“羊毛出在猪身上”,那结果可想而知。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的行业困局:传统模式失灵,新的方向尚未找到,企业陷入转型迷茫,职业经理人内心焦虑,行业充满躁动与不安。资本市场的预期充分反映着这种局面:那些地产龙头公司,估值低位徘徊,股价在指数大涨中止步不前;而那些中小转型跨界的房企,一个概念便可让股价扶摇直上。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全民创业风起云涌,互联网+席卷一切的时候,开发商的未来出路在哪里?开发商在新经济模式中是否还有竞争力?事实上,现有资产规模、资金实力,丰富的投资开发运营经验,仍是开发商在经济转型中,不输任何行业的比较优势。
这个优势,正在随着政府角色的转变而强化。眼下,开发商正在迎来新的台风口——PPP模式,即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为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形成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这个模式暗含两个前提条件:一、有钱;二、有投资开发运营经验。
这不恰恰是开发商的优势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