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丽的分割线 实时跟踪PPP项目动态
返回顶部 返回bhi首页 在线咨询 用户反馈

我要咨询

电话咨询:010-68066836、68516181

在线咨询:中国拟在建项目网-在线咨询BHI客服1 中国拟在建项目网-在线咨询BHI客服2

×

所在位置:首页 > 探究PPP > 正文 探究PPP

海绵城市PPP模式的几个误区

发布日期:2016-05-24    来源:济邦咨询
分享到: 更多

   近两年,为了让城市雨再大也不用“看海”,相关部委陆续推出两批、共计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通过中央财政补助的方式,改善城市管理现状。在试点城市申报时,特别要求海绵城市建设须采用PPP模式,于是海绵城市PPP模式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但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国内如火如荼的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中,不少地方政府对海绵城市PPP模式的认识还存在不小的误区,这很可能造成项目跑偏,造成资源浪费,进而影响城市健康发展。

   一是重建设,轻设计运营。海绵城市是系统性工程,如何让各子项目协同发挥功效以实现减少径流总量、减轻径流污染、美化环境,设计是关键。实践操作中,很多地方只是在试点区域随便挑几个项目,反正“海绵城市是个框,什么都往里面装”。另外,一些项目在社会资本采购前,都已完成施工图设计,极大压缩了社会资本优化的空间。此外,海绵城市要实现长期效果,不只是好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运营是关键。但许多项目运营被忽略,所谓的PPP实际上沦为拉长版的BT。

   二是项目分包碎片化。海绵城市项目包子项目众多,投资额大。适度切分项目包可以降低门槛,提高社会资本竞争程度。但另一方面,海绵城市PPP模式的关键是按效付费,过度切分项目包不利于绩效考核。一般来说,我们建议应当从汇水区域、治理责任边界、绩效指标设置等方面来考虑项目分包。

   三是投资回报机制认识片面。海绵城市项目属于准经营性项目。积极探索发掘项目经营性收入(如停车费、雨水利用、中水回用)有利于减少政府付费压力。但需知作为公益性项目,政府付费应当是项目收益的主要来源。少数地方政府还有做PPP本级财政不用掏钱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海绵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如何避免走弯路、走错路,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相关阅读】
BHI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PPP各地区项目

PPP各类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