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从“刘翔去死”到“孙杨不哭”的话题刷遍朋友圈,花纳税人的钱去参加体育比赛,民众自然希望运动员赢到手软。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或许能茅塞顿开:有没有可能,吸引社会资本来盖场所、搞基建、玩竞技,这样纳税人少花钱,运动员的个人品牌价值也能最大化?
让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能“挣钱”,走出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渠道不畅等问题,使得PPP真正能解决公共产品以及公共产品市场化、社会化供给,15日,来自财政部、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等部门的专家在“第二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上发表了看法。
财政部副部长、PPP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耀斌在会上透露,PPP现已成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助力器、转换器和加速器。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拟采用PPP模式的储备项目已经达到了9285个,总投资预计超过10.6万亿,其中已落地项目的投资额超过1万亿元。目前,在传统单一的使用者付费基础上增加了政府付费和混合付费两种新方式,已经把PPP应用领域扩大到能源、交通、市政、环保、医疗、养老、教育等19个经济领域。
PPP最大的成果,应该是用财政资金以小拉大,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据透露,财政部成立的PPP基金,截至今年7月底签约了7个项目,参与投资55亿元,引导投资规模821亿元,发挥了财政资金撬动和引导的作用。
“不过,现在项目规范实施还存在一定难度。”财政部PPP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金融司司长孙晓霞说,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为了加快上项目,通过假的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进行基础设施融资,或者通过固定回报承诺借PPP之名行变相融资之实,这可能加大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而且,PPP能否让社会资本挣到钱,是其能否顺利推进的最大因素。孙晓霞说,与社会资本谈判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侧重准入的保障,对社会资本的市场化退出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安排,导致社会资本退出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与国际资产相比,在PPP项目运用上也不够,社会资本难以用金融创新工具实现退出,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在PPP发展问题上,社会上也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提出来可以先让PPP项目做起来,等做大了再逐步的规范,也有人认为针对规范PPP项目难以落地的问题,可以暂时对一些PPP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专家认为,推广运用PPP绝不能再走先发展再治理、先发展再规范的老路,PPP蛋糕做大的同时不要忘记做优的根本,下一阶段要将规范与发展一同谋划。
史耀斌说,未来财政部将用好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为合作各方提供大数据服务;提高项目全生命周期线上监管能力,防范政府变相举债和过度承诺行为;强化示范项目规范性督导;加大项目信息披露力度;拓宽公众监督渠道和手段;设立国家咨询服务机构库和专家库;建立外部绩效跟踪考核体系;提高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行业自律能力。
“如果我们只求PPP发展的一时之快,很可能会重蹈覆辙,再一次使PPP易化变形,野蛮生长,最终功败垂成,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要将规范管理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以更担当的责任、更加饱满的奋斗热情,使出洪荒之力,着力推动PPP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孙晓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