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丽的分割线 实时跟踪PPP项目动态
返回顶部 返回bhi首页 在线咨询 用户反馈

我要咨询

电话咨询:010-68066836、68516181

在线咨询:中国拟在建项目网-在线咨询BHI客服1 中国拟在建项目网-在线咨询BHI客服2

×

所在位置:首页 > 探究PPP > 正文 探究PPP

财政发力推动ppp正当其时

发布日期:2016-09-13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9 月以来,波澜不兴的股市中,ppp概念股的持续走强引人关注。从节能环保、土壤修复、美丽中国再到水利、水泥、建材……虚实不论,但凡能与ppp沾上边, 便会受到市场追捧。虽然,至上周五这一题材有走弱迹象,但大概率只是暂时消停。因为,下半年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需要ppp发力,ppp项目的提速,对基建投资的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还很可能会带来民间投资的回升,相关企业效益提升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所以,ppp有望成为下半年持续确定性主题。

   ppp 是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提供项目并制订政策与实施策略,然后吸引社会资金专门组成ppp项目公司去执行与完成。当下,ppp主题火得发烫,主要和近期政策面一系列利好因素推动有关。据最新消息,多部委联合启动的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将公布,财政部牵头的总金额达1800亿元的政企合作投资基金,下半年将以股权融资的形式为ppp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预计这些基金全部启用后会带动2万亿元ppp投资,相关的法律、配套政策也会在近两年内陆续出台,为ppp顺利推进保驾护航。目前,虽然ppp落地率不高,但市场空间巨大,而股市炒的就是预期。因为,政策推动力度加大,伴随相关法律不断出台,很可能会推动ppp融资方式在下半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对相关企业来说,这当然是增加投资提升效益的极大利好。

   更大的背景是,因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在全球范围内,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组合拳中的重要性明显提升。刚刚落幕的g20杭州峰会就强调,仅靠货币政策不能实现平衡增长,财政战略对于促进实现共同增长目标同样重要。在中国,随着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稳增长也更重视财政的作用。日前结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必须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而补短板就要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主要是突破传统的金融方式以及扩大民间资本的可投资领域。简单说,就是创造条件激发民间投资参与基建。无疑,ppp模式将会成为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的重要抓手。

   近一段时间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的增速下滑得厉害,宽松货币政策效应明显减弱。虽然社会总体上并不缺流动性,但因为实体经济资本回报率低,企业有钱也不愿不敢投,房地产投资面临放缓,又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尽管具备稳增长属性的基建投资有升温必要,但一方面对民间资本有形无形的限制太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财政紧张,投资有心无力,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政府调动企业一起承担风险和获取盈利的ppp模式有可能成为解决矛盾的有效手段。而在当前资产荒加剧和资本回报率持续下行背景下,财政资金紧张的地方政府,受困于资产荒的金融机构和传统业务发展遭遇瓶颈的社会资本也都有动力去做ppp。既能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又能拉动需求为企业带来新的投资机遇,推动民间投资回升;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资产荒,更有助于增加长期有效供给,何乐而不为?!所以,财政发力推动ppp正当其时。

   随着改革的推进,逾10万亿的ppp“盛宴”已经开启。前景广阔,也有难关顽症需要攻克。当下而言,落地项目进展缓慢、民间资本参与度较低的问题就亟待解决。财政部 ppp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全国各地推出的ppp项目数量已达10170个,投资总额约12.04万亿元,但截至今年上半年,落地项目的投资额才刚过万亿门槛。再从已落地项目来看,国企占了55%,民企为36%,而以投资额衡量,民企的比重更低。财政部项目库中规模前20%的ppp项目投资额约占80%,且多为国企参与,民企参与的项目则平均规模偏小,54个单家社会资本参与项目中,民企投资额占比只有12%。民间资本参与度低当然和自身实力有关,但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在制度、政策等方面把民资挡在门外了。不把这些“墙”推倒“门”打破,ppp恐怕叫得再响,也只能雷声大雨点小。说到底,ppp不仅是一种融资手段,更是涉及行政、财政、投融资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而只要体制机制改革和法律保护的阳光照到,民间投资自然会灿烂起来。

【相关阅读】
BHI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PPP各地区项目

PPP各类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