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社会资本改善城市交通
“轨道交通是百年大计,要加强安全生产,保障工程质量,任何时候都不得有丝毫放松。”在现场会上,倪虹表示,补齐城市轨道交通短板,既有利于引领城市科学布局、预防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也有利于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统筹开发利用、扩大有效投资消化过剩产能。
倪虹指出,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是多赢之举。当前是补齐城市轨道交通短板的重要窗口期。要通过顶层设计、完善有关制度,着力推进地下空间“多规合一”,不能让类似于地上的“城市病”在地下空间重演。
作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利器,轨道交通成为各地青睐的法宝。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数据则显示,我国共有40个轨道交通在建城市,全国共有60个左右城市开展了规划、勘测、设计、咨询等前期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成投运线路超过3000公里,预计“十三五”期间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将达到1.7万亿元—2万亿元。
9月以来,发改委先后批复了包头、乌鲁木齐、厦门等地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总投资规模超千亿元。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大发展时期,多地都在积极申报、修改城市轨道交通网规划,国家发改委也加快了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的批复进度。
而根据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今年5月联合印发的《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是建设“重头戏”。按照计划,2016年至2018年间,将推进103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总投资将达1.6万亿元。
住建部要求,近期重点要做好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统筹好以地铁为代表的隧道通道等地下交通设施、以综合管廊为代表的各类管线管道等地下基础设施、以人防设施为代表的各种安全空间、以地下综合体为代表的地下商业服务业设施等。
须为PPP项目建立明确盈利模式
然而,由于轨道交通具有投资大、收益低、周期长的特点,如何解决建设资金来源成为摆在地方城市面前的难题。倪虹指出,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实施地上地下综合开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短板领域。
不过,从前期项目来看,PPP项目效果并不理想。10月13日,财政部发布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示范项目的“入库”总数已达745个。从前两批项目效果看,落地率不足六成;从项目类型落地情况看,市政工程类项目落地独占鳌头。财政部数据显示,在前两批落地示范项目中,市政工程类项目占48%,交通运输只占8%。
业内人士介绍,从目前PPP实际落地情况和关注度看,民企参与度低,参与项目投资额占比小,这些项目针对民企的隐性壁垒依然存在,民营资本进入PPP仍会碰到“玻璃门”。也有民营企业反映,PPP项目资金门槛高,启动项目时还需大量拆借银行资金,导致融资成本高企。
专家表示,实现PPP可持续发展,仍需要理顺体制机制。政府部门要积极消除针对民营企业的隐性壁垒,确实给予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机会。另外,PPP项目前期投资量巨大,回收周期较长,如果没有合理的价格机制,社会资本就会因现金流不足知难而退。
大岳咨询总经理金永祥说,PPP项目需要有现金流才能顺利推进。未来价格机制改革到位与否,将成为影响PPP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根本上,要为PPP项目建立明确盈利模式,才能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交通项目。”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都市区的城市轨道交通一直都有庞大的客流量作为基础保障,手握运营权的公司完全可依靠运营来收回成本。相比于其他类型的PPP项目,轨道交通项目将更吸引社会资本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