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丽的分割线 实时跟踪PPP项目动态
返回顶部 返回bhi首页 在线咨询 用户反馈

我要咨询

电话咨询:010-68066836、68516181

在线咨询:中国拟在建项目网-在线咨询BHI客服1 中国拟在建项目网-在线咨询BHI客服2

×

所在位置:首页 > 探究PPP > 正文 探究PPP

从“看不清”到“看得清”——从金融视角看PPP信息公开

发布日期:2017-01-25    来源:财政部PPP中心
分享到: 更多

   PPP作为国家战略,经过三年的跨越式发展,逐步进入到深水区。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如部分地方政府将PPP模式简单当作为融资工具,部分社会资本重“施工”轻“运营”,一些项目操作不规范等,业内颇有担心。财政部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信息公开管理暂行办法》,预示着未来PPP项目将在阳光下运行,社会各界均给予积极的评价,因为大家已看到了建设信用政府和法制政府的决心。对于信息公开的意义,包括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加强PPP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项目运作、建立多方监督体系等,笔者在此不做赘述。本文仅从金融视角分析PPP信息公开的作用。

   这三年来,与一些金融同业谈起PPP,大家感叹PPP项目期限长,金额大,政府又不提供担保或回购,实在“看不清”,持这种观点的不在少数。PPP信息公开,就让金融机构对PPP从“看不清”到“看得清”,从“看不明白”到“看得明白”,这将产生持续积极影响。

   第一,有利于金融机构看清PPP发展大势。当前,有的金融机构尚未看清形势,对PPP发展的可持续性信心不足,还处于迟疑观望阶段。还有一些金融机构仍延续平台融资的思路,要求政府在PPP项目中给予固定回报承诺、回购安排和明股实债。《信息公开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彰显政府决心,给予市场信心,金融机构应看清大势,顺势而为。同时,PPP市场的规范透明,也要求金融机构提供规范化金融服务。

   第二,有利于解决项目融资难的问题。近年来,金融机构面临资产荒,而PPP却面临融资难,看似悖论,其实有深层次的原因。与过去政府平台融资、BT相比,PPP相对复杂。PPP市场不够透明,金融机构“看不清”,更“看不明白”。导致对PPP产生了“怕”,怕的是风险不可控。最终结果是金融机构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这是导致PPP项目融资难无法有效解决主要原因。此次PPP信息公开,让金融机构看得清PPP,能及时获得准确的项目信息,金融机构可以有效识别和控制项目风险,有助于金融机构增强信心,降低准入门槛,扩大资金投入,逐步解决融资难题。

   第三,有利于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手段盘活资金和打通退出渠道。2015年来,一大批PPP项目进入施工建设阶段,上述项目建设期大部分为2-3年,据此推测2017年开始将有大量PPP项目逐渐进入运营期。另外前些年也有一批特许经营项目已进入稳定运营。PPP项目资金盘活和退出已经是需要面对的问题。PPP项目资金盘活和退出包括资产证券化、IPO、兼并收购、交易市场流转等方式,无论采用公募或私募,无论尽职调查、评级、备案、审核、社会投资人的投资决策等均涉及信息披露,都需要PPP项目完整的信息。同时,开展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也倒逼PPP项目的规范化操作和管理质量提升。因此,PPP项目信息公开,有助于PPP项目盘活资金和打通退出渠道,吸引社会投资人和保障公众利益。

   第四,有利于推动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和创新。PPP项目信息公开,其中也包括股东(包括财务投资人)资本金认缴、融资等金融机构投融资信息。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必须面对充分市场竞争。竞争将倒逼各金融机构做好精准的市场定位,力求在投融资成本、规模、期限、担保方式、服务质量上下足功夫,通过PPP股权基金、有限追索和无追索项目融资、PPP项目收益债、资产证券化(ABS或ABN)等金融创新提升竞争力,获得市场青睐。金融不仅要服务好PPP,更要促进PPP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有利于通过综合融资成本大数据确定各区域PPP项目回报率。当前,业内热议PPP项目回报率问题。回报率应由市场机制决定,且回报率原则上不应低于综合融资成本底线。综合融资成本应包括股权投资、债权融资和资产证券化等再融资各类成本。且综合融资成本与项目所在区域、政府财力、社会资本履约能力、项目类型、运作模式等密切相关。建议,通过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定期搜集和公布相关信息,为各区域PPP项目回报率提供市场依据。

   第六,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PPP信息公开,为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入提供了契机,更为金融机构防范风险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无论银行、券商和信托等金融机构,无论从以往股权投资、贷款、发债、资产证券化失败的案例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前期尽职调查不全面,后续投后或贷后管理不到位,是导致项目融资失败最主要原因。本次PPP信息公开,涉及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移交全流程的信息,覆盖了金融机构前期尽职调查,信贷审批和投资决策、贷后和投后管理等环节,包括金融机构比较关心的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项目风险分配、绩效指标回报和调价机制、人大对跨年度预算批复、项目收费和政府补贴情况、重大违约事项交易等关键信息。无疑对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是重大利好。

   诚然,PPP信息公开是一件值得欢呼的好事,功在长远。但是,事在人为,重在执行和监督机制的到位和落实。太阳总是很灿烂的,阳光总是很暖人的,我们对阳光下的中国PPP充满期待!

【相关阅读】
BHI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PPP各地区项目

PPP各类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