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的PPP政策规定,PPP项目的合作期短则10年,最长可达30年,项目期限普遍较长。因此,在项目存续期内,项目所处的外在社会、经济、政策环境或项目本身的产品和服务、项目边界条件等都可能发生变化,难免出现合同约定与实际不符、合同难以继续履行的情况。
PPP项目大多属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关系民生的行业,为保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持续性,PPP项目在遇到内外部变化时,合同双方均应本着负责的精神首先考虑如何设法保证合同的继续有效和履行,而不能一旦遇到变化时就想到终止PPP项目合同。
根据国家财政部和发改委发布的PPP和特许经营等相关政策的规定,在PPP项目合同有效期内,允许合同双方对PPP项目合同进行修订,这为项目实施机构和项目公司在遇到上述变化时通过修订调整PPP项目合同继续履约提供了充足的政策依据和支撑。
自从2013年我国开始大力PPP推广模式至今,全国有很多已签约的PPP项目合同遇到了上述问题,部分PPP项目已启动合同修订程序,有些项目的合同双方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了补充合同。
在PPP项目所处的外在社会、经济、政策环境或项目本身的产品和服务、项目边界条件等发生变化时,项目实施机构和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可及时按照PPP项目合同约定的条件和程序,根据实际发生的变化情况,提出修订合同的申请,启动修订合同的程序,合同双方可针对补充合同的确认流程、框架和具体条款内容等展开多轮磋商。建议项目实施机构在关键环节邀请财政、发改等有关部门参与磋商或评审,在最终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报政府审核(建议在报政府审核前项目实施机构组织相关部门对补充合同进行联审),获得政府审核同意后合同双方签署补充合同并执行。同时项目实施机构和项目公司应适时公开修订协议或补充合同。
合同修订内容应重点针对PPP项目外部环境或边界条件的变化而展开,内容包括直接的变化内容和与其相关的合同条款,其余合同内容则不应发生实质性变更。合同双方均不能借此机会提出对合同进行超范围修订的要求,未经补充合同确认修改的其它PPP项目合同条款仍充分有效。
在上述前提下,合同双方应首先针对外部环境或边界条件变化对PPP项目合同产生的具体影响范围达成一致,明确PPP项目合同的修订范围,确保合同双方的理解一致,这是启动修订PPP项目合同程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合同双方才能针对PPP项目合同修订(即补充合同)的具体内容展开磋商。
若为适应变化要求,比如为满足新的政策要求需提高PPP项目的产出标准,导致项目公司资本性支出或经营性成本增加或者项目边界条件调整对项目公司产生影响的,应对项目公司进行一般补偿,双方可以在补充合同中对一般补偿的方式和金额进行确认。比如,补偿方式可以选择一次性货币补偿、延长合作期、调整项目付费水平等。具体补偿金额应根据项目实际需增加的资本性支出或经营性成本进行财务测算,同时可参考同地区类似项目的投资和成本水平,必要时可以组织评估论证程序对投资、成本水平进行确认,并结合预期收益水平不变的原则对项目公司进行补偿。此外,如果PPP项目合同签约时间较早,也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变化情况对项目公司预期收益水平进行相应的浮动调整,实现合同双方的风险共担。如果因为签署补充合同增加了政府付费水平,项目实施机构还应及时和财政部门就由此导致财政承受能力的变化进行沟通,以确保项目后续付费来源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