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被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扩散的阴霾笼罩,局部地区新增确诊和疑似病例迅速上升,传染性高于2003年非典,为此,1月下旬以来我国政府就开始加强宣传力度,并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这场疫情对我国经济金融带来较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报告将对此进行研判,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短期结构性冲击
长期影响较小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冲击已是事实,究竟冲击多大尚无法准确判断,对标2003年非典疫情,预计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主要造成短期冲击,长期影响较小。2003年初的非典疫情在当年4月份才展开全面控制,6月份基本结束,对经济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二季度,当季GDP同比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个百分点,全年GDP增速比2002年还上升0.9个百分点。而本次肺炎疫情引起广泛重视的时间相对较早,扩散程度和持续时间将弱于非典,如果乐观预计,在今年2月中旬将达到高峰,4月份将基本结束,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主要体现在一季度。
今年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对跨境贸易、旅游等方面影响会放大,不过WHO明确提出反对旅行/贸易禁令,随着疫情结束对外贸易将逐步恢复。具体到行业、区域、就业、通胀四个层面,短期影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一是旅游、住宿餐饮等服务业首当其冲,医药、电商等行业相对受益
减少外出是应对肺炎疫情最简单有效的方式,部分地区已经实行交通管制,居民对文化娱乐、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物流运输等消费需求大幅下降,相关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例如今年大年初一全国票房比去年同期减少99.9%。而且不少餐饮企业为春节假期预先储备了许多物资,但是受疫情影响顾客纷纷退餐,造成了双重打击。节后,按照国家规定很多企业延迟复工,导致许多项目难以如期施工,建筑业、房地产、基建行业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还可能冲击那些涉及野生动物养殖及原材料使用的公司,如片仔癀、东阿阿胶、云南白药、同仁堂等。
不过,新冠疫情导致居民和医护人员对口罩、医疗用品、医疗器械需求骤增,居民对电商、游戏需求也会增加,短期内利好医药、电商、游戏等行业。值得关注的是,县域医疗卫生相关基础设施以及防疫药品设备的缺口较大,预计地方政府将加大相关医疗公共设置建设投资力度。经过本次疫情,与现代化社会治理相关的智慧城市、医疗体系、交通管理、物流运输等将更多的运用科技力量,提升效率和管理水平,居民生活更加注重健康饮食、体育锻炼、疗养保健,相关行业面临发展机遇。线上场景对线下场景的替代会加速,线上影院、视频会议、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将逐步兴起。
二是在新冠疫情较为严重、服务业依赖度较高的地区,经济所受冲击相对较大
湖北是新冠疫情重灾区,截至今年2月8日,确诊人数24953,其次是广东、浙江、河南、湖南、安徽、江西、重庆。这些地区正在实行严格的人群管控措施,对消费、投资、出口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大。而且作为中部和东部农作物主产区,对春粮生产会产生一定影响,疫情过后可能有补种需求,疫情对县域地区的种养殖业也会产生较大影响。湖北武汉受新冠疫情影响最大,很多经济活动被迫停止,医药、汽配、光电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产能将出现波动,也会对下游产业链带来冲击。此外,对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西安等,尽管疫情相应较轻,但是由于服务业首当其冲,导致当地经济发展所受影响可能更大。
三是就业压力将由服务业向制造业蔓延,与疫情较重地区“用工荒”并存
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将产生较大影响,且时间可能延续的更长。
第一阶段的就业压力主要在服务业。受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已是中国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2018年底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为46.3%,远高于2003年的29.3%,如果服务业活动出现大幅下降,将于上半年造成较大的就业压力,领域集中在旅游业、社会服务业、商贸业、餐饮业、客货运输业等。
第二阶段的就业压力主要在制造业,尤其是出口产业链。本次疫情过后将出现“返工难”“开工难”问题,导致生产配套体系被打乱,生产周期亦将拉长,这将严重制约制造业尤其是出口企业承接新订单的能力。加之国际市场对中国肺炎疫情的非理性恐慌,以及对中国产能稳定性的不信任,外部需求也会阶段性减弱。因此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造成的就业压力,将在下半年滞后显现。
从就业群体看,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滞留在城市成为无业人员的再就业压力增大,农民工将大量滞留县域地区,收入将减少,短期内解决农民就地就业、拓展收入来源需求将显著增加。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可能由于外省流入人员的减少,面临“用工荒”的问题。
四是可能短期拉高CPI增速,PPI面临下行压力
2019年12月CPI和PPI同比增速分别为4.5%和-0.5%,近期CPI增速较高主要由于猪肉价格飙升引发,食品价格之外其他商品价格涨幅均较低。之前市场普遍预计CPI同比增速高点将出现在春节前后,工业企业可能出现补库存,带动PPI增速缓慢回升。但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可能改变这一预期。
一方面,肺炎疫情可能同时影响消费品的供给与需求,不过很多需求还会在疫情过后出现延迟消费,而消费品供给减少的影响可能持续更长时间,将导致CPI部分分项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上升,如邮递服务、家庭服务,近期部分地区蔬菜等价格大幅上涨。
另一方面,考虑到肺炎疫情对工业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企业补库存行为可能会延迟,意味着PPI回升也将推迟。考虑到疫情爆发短期内抬升了中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的用工、原材料等成本,PPI难以继续回落,总体保持平稳。
二、对银行业的影响
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
作为服务业,较多信贷项目仍需要人“面对面”沟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各地采取较多隔离措施,影响信贷项目营销、贷款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等,可能导致银行信贷投放放缓。在“非典”期间,北京等重灾区信用卡等消费信贷明显放缓。考虑到本次疫情涉及面更广、采取管制措施更多,对银行信贷投放的冲击可能更为明显。值得关注的是,相比“非典”时期,当前银行经营集中化程度更高,信贷决策、信贷流程运作、流动性管理等更加依赖总部,如果银行总部集中办公受到影响,也会影响信贷投放效率。
影响银行相关行业资产质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既直接冲击需求,也通过用工、原材料等渠道对相关企业产生全面冲击,部分企业收入下降、复工困难,影响贷款本息的按时偿还和银行资产质量,这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旅游、住宿餐饮、交通等行业尤为明显,保险业也会面临保险赔付意外增加的压力,风险也可能由保险业向银行业传导。相比“非典”我国经济处于上升期,当前国内外经济仅触底后初步企稳,国内企业债务违约仍然高发,2019年我国企业债券违约规模高达1444.08亿元,较2018年再次提高234.4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叠加本次疫情影响,企业资金链断裂概率会明显提高。受企业违约增加影响,银行不良贷款在2019年一季度阶段性触底后连续回升,此次疫情可能进一步加重企业违约压力,推高银行不良率。
影响金融市场稳定,进而可能引发银行市场风险
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国内外金融市场产生较大冲击:
一是疫情导致股市大幅下挫。在武汉今年1月22日采取管制措施后,1月23日沪深300指数跌幅超过3%,1月24-30日,恒生指数收盘价累计下跌5.4%。
二是避险资金涌入导致债券收益率下降。今年1月23日国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三年多年来首次跌破3%,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1.57%,创五个多月以来新低。
三是多数商品价格大幅下挫,但贵金属受益。1月20日-30日,布伦特原油和伦敦铜期货收盘价跌幅均高达11%,多数国际农产品价格也出现大幅下挫。受避险情绪推动,贵金属价格小幅上涨,1月20日-30日国际金价上涨0.86%。
四是汇率波动加大。春节期间,离岸人民币市场大幅波动,美元兑人民币汇价从最低从6.8465最高回升至略高于7的水平。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可能导致银行市场风险上升,对证券、期货等公司产生负面冲击,进而对可能银行相关信贷资产产生影响。
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增加运营成本
一是对集中办公的影响,例如春节假期后外地返京人员可能需要在家里自我隔离半个月,影响办公效率。
二是对营业网点客流的影响,疫情期间将会大幅度减少到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包括银行网点和证券公司营业部)现场办理业务的客户人数。
三是增加经营成本。疫情期间,分时上下班、轮流上班以及加强消毒等措施,势必会增加金融机构管理成本。
影响居民行为习惯,进而加速金融业线上化、移动化步伐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多的人将选择线上和移动端办理业务。这一影响虽然是暂时性的,但疫情会使更多的客户形成线上和移动办理业务的习惯,从而即使疫情结束之后也会减少到金融机构网点的次数。“非典”期间,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爆发式增长,部分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增速超过50%。长期看疫情会促使更多的人们更加习惯于线上办理金融业务。
疫情对农村金融产生多方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会对三农县域的资金需求、风险管理、金融服务模式等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是肺炎疫情较为严重的中东部地区灾后粮食补充种植,以及重点蔬菜、肉蛋生产种养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的资金需求较大。
二是县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建设等方面的信贷资金以及政府专项发展需求将显著上升。
三是肺炎疫情会影响县域餐饮旅游等领域中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的正常运转,贷款风险也将会随之增加;同时,部分农民工滞留,收入来源收窄,县域房屋按揭贷款以及信用卡分期存在潜在违约风险。
四是肺炎疫情会降低县域客户对物理网点的依赖,显著增加对线上信贷以及支付缴费等基础金融服务的需求。
三、有关建议
第一,金融业要强化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切实履行服务实体经济意识和责任。为关键时刻更好的为实体经济做好金融服务,适当为受疫情冲击区域和客户减费让利。同时,做好前期客户情况摸排工作,关注梳理疫情影响的重点领域、重要行业和传导路径,为国家出台相关灾害应对措施做好准备。
第二,稳定对相关受疫情影响实体经济行业的金融支持,银行不抽贷压贷,与企业共渡难关。对相关医护人员和染病个人客户,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延长还款免息期。对需要加大生产的医药防护企业提高审批效率、加大贷款支持。
第三,产业政策上,适度加大对商贸零售、餐饮、旅游以及居民服务行业政府扶持,通过税费减免、专项补贴以及技术扶持等手段,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信心、稳定企业投资。
第四,强化逆周期宏观政策调节。财政政策上,进一步加快地方债发行,适度提高政府债务比率,加快重点基建项目建设进度;货币政策上,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确保市场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引导LPR继续下行,如果疫情影响超预期可以考虑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第五,监管政策上,强化逆周期监管导向,鼓励和帮助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支持的能力和积极性。对疫情期间加大信贷尤其是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银行,给予更多准备金、风险容忍等方面优惠政策,提高银行扩大信贷投放积极性。
第六,金融支持“三农”县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首先,要提升疫情严重“三农”县域地区的金融供给能力,做好受困企业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及时调整“三农”县域区域融资政策,设计应急产品,提升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金融供给能力。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东部地区的农作物生产企业、养殖业及旅游业等,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应完善续贷政策安排,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其次,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金融支持。加强与县域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为各种财政支持资金,社会公益资金的开户、支付、结算、归集等开辟绿色通道;对与抗击疫情相关的资金需要,要简化业务流程,采取优惠利率,及时足额满足;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通灵活调整还款安排、展期续贷等方式予以支持;安排专项信贷额度,制定专项服务方案,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信贷投放。
第七,倡导客户线上办理金融业务。鼓励客户通过掌上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渠道办理业务,应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线上业务服务能力,提升金融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对农业银行来说,要通过网点、惠农通服务点、掌银、网银等配合地方政府加强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护宣传。
第八,强化风险防范。要实时监控疫情重点地区企业、个人信贷风险情况,做好风险识别、预警、化解、处置相关预案,既要防止发生系统性违约风险,也要杜绝利用肺炎疫情的逃废债行为。同时,密切关注金融市场运行对理财产品兑付、资产估值、本外币头寸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前瞻性做好市场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