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短期疫情因素、周期性经济下行因素、我国内部动力转型升级因素等叠加影响,今年以来经济运行承压,财政整体面临减收增支挑战,必须“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两手发力,实现财政运行从“紧平衡”到“优平衡”。在此背景下,PPP作为一项积极财政政策,可以发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提质增效的积极作用。
一是优化结构。从收入端来看,要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放水养鱼。这是财政资金在时间维度上的结构调整,短期的减收可以激发市场活力、改善企业效益,从而实现长期的增收。同时,激发广大市场主体活力产生的收入,要比强硬摊派、东拼西凑的收入质量更高。具体到PPP而言,把规范PPP的前门开大一点,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多参与一点,让企业先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能摆脱“紧日子”。
从支出端来看,要有保有压、有增有减,不能一味盲目地减少支出。这是财政资金在空间维度上的结构调整。通俗讲,就是该花的钱花,不该花的钱不花。那么哪些是该花的钱呢?城乡区域、生态环保、科技教育、社会保障,这些具有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的公共服务补短板领域就是支出的重点。从公开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6月末,PPP项目累计投资额前五位是交通运输4.1万亿元、市政工程4.0万亿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1.9万亿元、城镇综合开发0.9万亿元、教育0.5万亿元,基本覆盖了上述重点领域。未来,为了继续引导上述重点领域的投资,可以把财政承受能力的空间资源和PPP项目库的入库资源优先向这些领域倾斜。
二是提质增效。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除三保外,财政资金主要投向项目。从增量项目角度看,财政部近期发布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20〕10号),对项目的支出绩效进行了规定。PPP作为一种不同于政府传统投资模式的市场化创新解决方案,在操作方式上与政府直接投资有所差别,需要尽快出台PPP领域的绩效管理指引,推动形成全面系统的财政绩效政策体系,实现协同发力。
从存量项目角度看,要在实践中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做,从机制上减少政府不必要的负担。如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低产出、低品质、超预算的项目,可以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转交给专业的社会资本运营,提高项目效益和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经过六年多的探索实践,PPP市场已经培育了一大批专业运营商,在项目设计、管理和运营上体现出了特殊优势。如中国水环境集团实施的贵阳市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上海市嘉定南翔下沉式再生水厂等PPP项目,均已成为行业甚至国内外的标杆。下一步,不妨多培育几个行业的领军企业,打造像法国万喜集团一样的基础设施供应商,借助“一带一路”的机遇,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