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财政部整体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三农重点领域,将PPP模式作为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热情,为三农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引资引智,为乡村振兴引入源头活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通过“村村通”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大大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奠定了乡村振兴的良好基础。然而,在一些地方,因经济发展水平、思想理念等因素制约,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中存在着“痛点”和“堵点”。我省通过运用PPP模式,激发了社会资本投资热情,不仅提供资金的保障、产业的支撑,还将人才、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农业农村事业,为乡村振兴引入了源头活水。
四两拨千斤,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的是强化投入保障,是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但由于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仅靠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当前建设需要。2015年以来,PPP模式在我省得以全面推广实施,因其本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特征对各类资金、资本所产生的吸引力,除了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之外,也使得更多资金投入到了农业农村,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河南农业农村类PPP项目达112个、涉及总投资1121.7亿元。PPP模式在引入大量社会资本下乡的同时,还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投入领域广泛,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农产品物流与交易、现代农业产业园、能源、文化旅游、水利等多个行业领域,很多原来“有心无力”的项目都得到了及时的实施;二是项目推进进度快,社会资本方为了及时收回投资、获取合理收益,会最大化调动资源,更高效率的去推进项目的落地建成。如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的南阳市南召县,项目投资额8.64亿,项目涉及213个村,累计修建通村通组道路685公里、入户道路201公里,污水管网7459户,还包括文化广场、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等,整个项目的实施只用了1年时间;三是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在社会资本性质上,有央企、省内国企,也有民营企业;在投融资渠道、方式和工具方面,也逐步形成了市场化程度较高、创新性较强、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
引智铺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
PPP模式在吸引优质社会资本,保障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资金需要的基础上,在引入先进理念、引进人才,进而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作用。一是以优质管理促服务质量。这种优质管理,既有社会资本自身综合实力的因素,也是PPP绩效考核机制作用的体现。PPP通过公开竞争机制选择资金实力雄厚、建设经验丰富、管理体制完备的社会资本方,让专业人干专业的事;通过绩效考核机制,促使社会资本方不断加强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创新技术,如河南省通过PPP模式实施的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项目,通过绩效考核指标设定,在综合管理、工程质量、建设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环境保护等共性指标基础上,新增了技术创新考核指标,引导社会资本提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二是汇聚各方人才。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基层专业人才力量还相对薄弱,高素质人才更是紧缺,而人才是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吸引和培养扎根农村的人才队伍是推动乡村振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PPP模式通过合同约定,将引进人才作为项目公司提供“服务”的内容之一,让PPP项目除了直接提升相关领域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外,同时为乡村发展振兴构建起长期、稳定的人才基础。PPP汇聚人才的作用表现在:在项目规划阶段,让专业咨询机构和PPP运作专家充分参与到项目建设与运营内容的设计中,随着各方专业人士目光对农业农村的聚焦,将有助于农业农村资源盘活,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在项目建设运营阶段,社会资本的优秀管理者发挥其组织管理能力;在项目执行中,尤其是农业农村项目,既要求社会资本方引入专业技术人才,也可以对当地群众进行带动培养,如国储林项目中经济林、中药材的培育种植,林下经济的发展,扶贫项目中食用菌的培育加工等。
二、厚植深耕,让PPP落地开花
2014年以来,我省贯彻落实改革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重点围绕“项目、平台、能力、环境”等关键环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
(一)出台支持政策。在乡村振兴战略上,河南省先后出台《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鼓励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水治理项目,健全价格和收费机制,创新农业农村公益性服务供给,加快乡村绿色发展,逐步构建乡村管护长效机制。河南省财政厅出台相关机制进一步细化支持举措,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二)营造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项目收集推介、宣传培训、融资支持、政策研究工作体系,二是完善制度规范,按照国家加强PPP规范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及时完善项目库管理制度,促使项目库形成“建成一批、淘汰一批、充实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进一步提高了项目库质量。三是突出典型示范,积累了很多好的运作经验,打造了一批典型项目。四是营造市场环境。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项目库、社会资本库、金融机构库、咨询机构库和PPP专家库,搭建PPP信息平台,营造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五是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在全国率先设立50亿元的省PPP开发性基金,打造低成本、可获得的融资环境。
(三)PPP落地开花。经过出台相关支持举措,我省郑州、洛阳、固始、汝州、长垣等5个市县因PPP工作成效显著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各地围绕合作机制、运营模式、项目融资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贫困村整村推进”、“国家储备林”,以及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等典型项目运作模式,打造了南召县贫困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巩义市国家储备林建设、驻马店市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项目、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大别山农产品(果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项目等一批典型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PPP的理念得到普及,制度环境逐步完善,项目运行能力持续提升, PPP已成为我省公益性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提供方式和补短板、惠民生的有效举措。
三、行稳致远,力推PPP高质量发展
在改革大潮中,河南省在农业农村推广PPP进行了有益探索,随着PPP理念在农业农村的不断深入,PPP模式将得到更多更好的运用,在乡村振兴运用PPP模式的改革路上,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最优化利用PPP财承资源,规范推进PPP项目实施。一是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县市把财承空间这个宝贵的资源规划好,将PPP这个长期政策红利用好,鼓励他们将宝贵的资源投向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补齐短板;二是鼓励创新,鼓励市县充分挖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经营收入,减轻政府支出责任压力,满足入库政策要求;三是严守10%的财政支出责任红线,加强财承管理,强调财承与财力相匹配,按照全生命周期监管要求,严把项目入库关,完善入库评审机制,加大在线监测和定期核查力度,及时发现处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隐患,坚决防止通过PPP名义违规融资,牢牢守住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底线。
(二)凝聚多方资源,搭好融资桥梁。融资交割是农业乡村项目真正落地的里程碑标志。定期举办农业乡村类项目融资推介对接会,在项目谋划阶段及时做好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对接工作,设置合理的边界指标,满足政府、社会资本、金融机构三方关切,用好金融机构参与PPP项目的相关金融政策。
(三)突出典型引导,加强工作宣传和业务培训。加强工作总结和宣传推广,树立先进典型,对于实施“整村推进”模式早、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效果好的PPP项目及其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力争打造一批能复制、可推广的优质典型项目,引导带动全省PPP工作开展,开创我省PPP工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地方政府运用PPP模式的能力水平,针对地方政府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加大对PPP核心理念的宣讲力度,并结合实务加强工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