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公共文化设施所具有的公益性定位,如何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管理和考核,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本身的持续发展,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否得到满足、文化事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
相关建议
一是根据不同文化项目类型确定不同的公共服务产出要求并将其落实为绩效考核指标。不同于传统基础设施项目,文化类PPP项目的产出内容和标准除了项目设施本身的建设质量、安全和进度之外,更加着眼于运营期间所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及是否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服务需求。
例如,图书馆提供文化交流场所的空间和环境质量;剧场、文化中心提供文化演出服务的等级和频次等;会展中心、展览馆提供展览服务的展出规模和影响度等。因此,制定文化PPP项目的行业绩效指标首先要根据不同文化项目类型提前明确项目的产出要求和目标,特别是运营期可量化的经营管理目标,并将其落实为绩效考核指标。
二是根据PPP项目经营性程度的不同分类制定具体考核指标。文化PPP项目种类繁多,根据经营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满足公民基本文化服务需求的公益性文化项目(如图书馆、博物馆和村镇基本文化设施等)和提升公众文化服务质量的经营性文化项目(如剧场、会展中心、文化产业园等)。
针对公益性文化类项目,应当重点关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持续性、有效性、项目运营后的辐射效应及公众满意度,因此在绩效考核中需设置相应的绩效指标,且绩效指标应当量化可操作。
而针对经营性文化类项目,社会资本主要通过运营需求、优化项目设计、提升运营管理能力、充分挖掘项目经营性收益来源来发挥其优势,因此在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上可重点关注项目定价收费的合理性、文化服务提供(如演出、展览)的等级、频次和规模以及项目的公益属性的保障措施(如承诺安排一定比例的公益活动)等。
三是根据国家和行业规范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考核标准。针对部分文化设施的经营管理规范,国家已出台相关标准,如:《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GB/T28220- 2011)、《文化馆服务标准》(GB/T 32939-2016) 、《博物馆开放服务规范》(GB/T36721 -2018),对各项目产出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和标准。
考虑到PPP模式的优势是通过社会资本的引入实现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参照国家和行业规范的基础上,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合理提高对社会资本的考核标准,在产出指标(提供有效公共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规模等)、管理指标(项目管理的制度建立和设施维护等)、社会效益指标(公众的满意度和文化舆论导向等)上提出更高的标准。
同时,也可通过奖惩机制的设立,激发社会资本对于文化服务提供的创新性,例如针对公益性文化项目,在满足基础文化需求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其他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满足公众多层次的文化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