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合作片区综合开发最核心的要义是什么?
笔者认为基本的是三条:
其一,投资:整体外包,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规模效应叠加协同效应,创造价值,培育经济增长极、辐射源;
其二,风险:由社会资本方承担,政府不存在刚性和隐性支付责任、风险可控;
第三,回报:项目封闭运行、自平衡滚动开发,社会资本方的回报基于其投资和风险承担。
依据中发〔2016〕18号文规定,从形态上来看,公益性项目分为单体项目、组合项目和连片开发项目。其中,一般而言,连片开发项目以城乡功能区及经济体的打造为目的(而非提供某项具体的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其区别于组合项目的基本特征是内容的结构化,而非组合项目的同类打包或者关联打包。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十九大报告明确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现实情况是:其一,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稳定下行,不稳也不进;其二,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部分地方政府“三保”都困难,政府没钱搞投资、搞建设是普遍现象;第三,2014年以来,政府投融资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和根本性变化,对于地方隐性债务严防死守,属于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在此背景下,大体量、重建设、短周期的ABO+F+EPC综合开发模式大火,中标社会资本大多为投融资和建设能力强的央企、地方国企。
综合开发项目可分为片区综合开发、主题综合开发及片区+主题综合开发三大类。其中,片区综合开发一般理解为“连片开发”:项目四至范围清晰并合围,物理封闭,以此为项目的法律、管理及现金流等封闭奠定基础。然而,在政府缺钱、建设发展任务重及建筑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为了保障项目投资回报现金流平衡和项目的商业可行性,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政企合作“泛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此类所谓片区综合开发项目,由多个子项目或者子片区组成,片区虚化,并不存在整体封闭的片区,项目以自平衡完成建设为目的。2020年3月3日发布中标公示的嵊州市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86亿元、合作期8年,采用了典型的ABO+F+EPC模式,其项目内容包括:
(1)嵊州市高铁新城片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14亿元;
(2)嵊州甘霖至长乐段道路工程20亿元;
(3)嵊州市丽湖片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50亿元;
(4)嵊州市两隧一桥及连接越剧小镇通道项目8亿元;
(5)嵊州市美丽城镇建设工程18亿元;
(6)嵊州市高铁新城南部片区开发项目20亿元;
(7)嵊州市环高铁新城越剧小镇综合交通项目33亿元;
(8)嵊州市未来社区一期建设项目23亿元。
显然,项目内容并不在一个封闭的片区,也谈不上有什么明确和独特的主题,而以投融资和快速自平衡完成建设为目的。
这种片区虚化的“政企合作泛片区综合开发项目”目前比较普遍,最近公示中标结果的浙江杭州富春湾新城春北片区开发项目、安徽安庆产城融合项目等项目也属于此类情况,项目由多个子项目、子片区组成。
笔者理解,在不违规的情况下保障项目财务可行性,切实的完成项目建设,是当务之急,也是地方政府和一些大型建筑企业的共同利益之所在。在此背景下,是否能保障土地等要素利用的集约高效,项目要不要运营,是不是能实现所谓的产城融合等美好愿景,如此等等,也基本上顾不上了。
政企合作,特别是综合开发项目政企合作,理想的状态是内容结构化、机制市场化、治理现代化、价值最大化及彰显个性化,重运营,甚至产城人融合,培育地区发展增长极;底线是合规,封闭运行、政府风险可控,不新增政府债务,并符合政企合作的一般原理,如有运营、合作期较长、绩效考核、预算管理等等。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