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与深圳市外办于近期成立联合调研组,赴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阿联酋开展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点国家专题调研并就相关内容发布了调研报告。深圳正在重点借助国家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中国-斯里兰卡自贸区、中国-海湾国家自贸区的重要契机,继续在“海丝”沿线国家拓展深圳国际友城网络,推动更多深企“走出去”,开启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全方位交流合作。
布局海外开拓城市发展空间
深圳要克服发展空间、土地资源、能源、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局限性,就要开拓海外发展空间,立足自身条件,研究国际合作长远态势,重点考虑利用国家在 “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中国-斯里兰卡自贸区、中国-海湾国家自贸区的重要契机,加强对东盟、南亚、南太平洋、海湾国家和非洲地区研究,推动企业“走出去”,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使深圳在上述自贸区合作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深圳“走出去”企业较多,创新驱动能力强,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快,国际港口航运业、物流业发达,互联网产业发达,通信通讯业辐射能力强。根据报告, 深圳正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瞄准对外开放先行先试地区,积极与国家战略对接,围绕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加强与东盟国家、南亚国家和海湾国家合作,提升经济、科技、金融、航运、物流、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对外合作水平,以“国际化”助推深圳创新发展的“升级版”。
“海丝”沿线重点布局友城网络
国之交在民之亲,民间交往是民心相通的基础,拓展“海丝”沿线国家友城网络建设则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深圳将充分借助“国际友好城市企业家俱乐部”、“国际友城圆桌会议”、“国际友城大学联盟”等一系列友城合作高端平台,拓展国际友城网络在“海丝”沿线国家布局,推进与沿线友城间在经贸、临港工业园、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以及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需要创造更多民众之间交往交流的机会。
通过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和友城交流等渠道,支持我市在沿线国家对外交流合作项目则是深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的应有之义。
深圳将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利用“开放、创新、绿色、文明”等特质,以自身优势增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扮演“引领”的角色。
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于今年5月举办“2015‘丝路之友’中国-东南亚对话会”。下一步,基金会将有重点、有方向、分阶段地支持民间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和人才培养,目前基金会已启动资助深圳与古海上丝绸之路渊源课题研究在内的“一带一路”主题项目。
为参与“海丝”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每个参与倡议的国家均有着不同诉求,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战略调整。深圳应发挥地缘、互联网、通讯、技术等软硬条件的优势,加强动态信息分析,为“海丝”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重点研究“海丝”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法律、投资环境等情况,吸纳国际国内一流研究专家和机构,将“海丝”研究成果为对外开放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同时,通过加强与国际一流智库的交流和合作,吸纳其智慧和资源促进共同发展,宣传和解释“一带一路”战略所蕴含的良好机遇和积极意义,使“海丝”研究成果成为促进经贸往来的“催化剂”,化解疑虑的“粘合剂”。
为企业“走出去”规避风险做好知识储备将是提供智力支撑的一项重头戏,“海丝”沿线各国法律、制度、政策等情况不尽相同,导致企业“走出去”中遭遇合作壁垒。为了进一步加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圳需要与“海丝”沿线国家建立起双边、多边、区域性的贸易合作协议框架。实现国际规则制度的先行先试,在未来与“海丝”沿线国家合作中,深圳必须为此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