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被誉为“东方的十字路口”。 新加坡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和补给基地,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商贾往来、千帆竞过,为这座当年的小渔村注入了勃勃生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作为全球的物流中心、通信中心和航空中心,新加坡希望其可以成为基地和平台,与区域其他国家展开合作,共同推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5年9月11日,由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与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新加坡太平船务(私人)有限公司共同运营的广西北部湾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新开通的广西钦州港-丹戎帕拉帕斯-新加坡航线也成为该码头迎来的首条外贸航线。
作为该公司的股东之一,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主席、新加坡太平船务(私人)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松声说,其实早在汉朝时期,广西北海的合浦港就成为中国南方海上贸易的大港,是汉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而这个新码头的运营,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广西与新加坡在航运、海事工业、港口及物流等领域的合作,大力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进程,“最主要的是希望可以通过北部湾这个窗口,接通中国的大西南。通过广西这个(港口)一是节省了距离,同时也更快的到达东盟国家,这其实也符合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构思。”
在张松声看来,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就是在资本、产能等领域,将中国和沿线国家对接起来,实现共赢,“新(海丝)的核心我觉得就是怎么把中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来累计的资本、产能、基础建设能力与沿线国家的需求连接起来。中国多次表示一带一路投资不是一厢情愿的,必须是双方都能接受的,而且是共赢的。”
而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海运、航空和物流中心,新加坡同时也是跨国企业云集的世界金融中心,更是全球主要的大宗商品贸易以及离岸人民币中心。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就曾表示,复兴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将给新加坡带来发展机遇。
事实上,在中新经贸投资持续强劲发展的背景下,新加坡已经当仁不让地站在了“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潮头。今年上半年,中新贸易逆势增长4.4%。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对华投资占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总额的82%,而中国对新加坡投资也占到了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总额的35%。
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也在不断增加,从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到广州知识城、吉林食品区、川新创新科技园等。在不久的将来,中新两国的第三个国家级合作项目预计将在中国西部落户。对此,张松声说:“新中两国第三个国家级合作项目落户中国西部,在我看来它将成为连接“一带”和“一路”的节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也希望可以通过这第三个项目,带动新加坡企业更多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以及经济的不断提升,中新两国的经贸和投资合作模式也有所变化。作为代表着新加坡约2.2万家企业的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主席,张松声说,两国企业的合作模式已经从单一的新加坡企业到中国投资,发展成为近年来的相互投资。谈到未来,他更希望两国企业携手开拓第三国市场,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那么我们更希望的是中新企业合作到第三国发展,比如东南亚和非洲地区。一带一路沿线经过60多个国家,人口占据全世界2/3,生产值只占了全世界的1/3。所以希望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两国企业联手到第三国去发展。”
建设新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繁荣。2015年底,东盟10国之间将实行零关税,成为统一的自由市场和生产基地。未来,借助内部需求和外资的涌入,东盟将成长为一个巨大的经济联盟。而利用新加坡地处东盟中心地带的辐射作用,中国和东盟的发展也将进入更深、更广的“钻石”合作阶段,“我认为新加坡作为区域中心,能在推动中国-东盟合作方面发挥很大优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是一个长远且与时俱进的目标。新加坡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可以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补给和维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