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四国并出席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峰会,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倡议,备受各方瞩目,体现了中国进一步拓展欧亚地区经济外交的新战略思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欧亚大陆国家通过交通、信息、能源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地缘经济合作方式。
一、难以替代的战略价值
“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沿途的贸易往来活跃了两千多年,也促进了东西方古老文明的相互交流。在“丝绸之路”全盛的时期,官方的使者、商人的驼队、工匠、僧侣不绝于道,从密切国家政治关系到传播文化科技成果,承担的职能多种多样。古代的“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文化之路,更是和平之路、合作之路,在东西交通史甚至世界文明史上其特殊地位都无法撼动。今天中国领导人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正是要传承古老“丝绸之路”的合作理念与交流形式,推动亚欧大陆的相关国家能够藉此重获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实现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历史上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和非洲各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也是沿途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古代经济奇迹。虽以丝绸“冠名”,实际上贸易的商品种类繁多,而且是互通有无、自愿参与,各国不仅开展货物贸易,也共同保障、维护通道的安全。随着海上运输成为主流以及中国的衰落,“丝绸之路”逐渐变为历史陈迹。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亚、欧国家纷纷提出复兴“丝绸之路”的外交倡议甚至是政策构想,并在实践中积极落实。在当代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变化的背景之下,重提建设新“丝绸之路”,正是看到了其特有的战略价值。
首先是冷战结束后亚欧大陆更加开放,需要建立更加通畅的贸易联系。上个世纪长达四十年的冷战,把亚欧大陆分成两大相互对抗的阵营,阻隔了各国的交通与贸易联系。冷战结束与苏联解体,彻底改变了亚欧的地缘政治版图,一批地处大陆腹地的新独立国家获得主权,希望尽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重新扮演交通“枢纽”就是最佳的战略选择之一。
其次是全球化与区域化浪潮汹涌,重建丝绸之路成为多边合作的前导。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难以遏制的潮流,亚欧各国的相互依存度迅速提升,各种各样的区域组织应运而生,在这些组织提出的多边合作目标当中,扩大相互间的交通与贸易联系都被置于重要位置。
再次是大国为了强化地缘政治影响,提出基于本国利益的交通计划。亚欧地区是国际政治的中心,国家关系非常复杂,地区内外的大国都希望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大都提出或者实施陆路跨国交通运输项目,一方面受到内陆不发达国家的欢迎,另一方面有助于借此参与或者主导地区事务,有的合作甚至是排他的,目的就是要强化自身在地缘政治竞争中已经获得的某种优势。
最后是重提丝绸之路,可以把硬实力与软实力巧妙结合起来。当前的国际竞争并没有随着彼此经济联系的扩大而减弱,相反层次与烈度都空前提升了。与过去主要依靠军事和经济实力不同,现在需要比拼的还有文化、科技实力以及对国际规则、舆论话语权的掌控能力,各国往往借“丝绸之路”强调传统文化联系,争取有利地位,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与地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