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聚焦投资建设新动向 把握发展新机遇
注册|登录

在线咨询

QQ
Tel
返回顶部 返回热点首页 在线咨询

我要咨询

电话咨询:010-68066836、68516181

在线咨询:中国拟在建项目网-在线咨询BHI客服1 中国拟在建项目网-在线咨询BHI客服2

×
您所在的位置:BHI首页 > 一带一路热点 > 各方评说 > 企业是“一带一路”马前卒 国家要做强力支撑

企业是“一带一路”马前卒 国家要做强力支撑

日期:2015-11-26        来源:网络来源
分享到:

   自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亚和东南亚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一带一路”构想以来,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稳步启动、逐步落地。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之际,“一带一路”战略及其实施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和格局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战略的宗旨在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但宏大的宗旨、理念必须落实到具体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落实到国家间的具体项目建设。若不能落到实处,这些宗旨就只是美好的愿望乃至空中楼阁。

   要落实这些战略和理念,中国企业无疑是走在“一带一路”战略路线图上的马前卒,是建设“一带一路”的一个个市场主体。“一带一路”的五大共建原则之一就是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经济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也就是一个个走出去的企业和个人。正如中国铁建这些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它们正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生力军。

   “一带一路”从战略构想走向落实,首先必须打通沿线国家间的道路、铁路、桥梁、港口和电网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连接。中国“一带一路”规划发布时也提出,基础设施互通优先。多部委2015年工作部署中也频频提到“一带一路”和“走出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以中亚、非洲、中东欧、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国家为主,大多数国家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滞后,交通路况差、安全隐患大;一些国家铁路技术落后;海上航道安全问题频发。这些滞后状态既是“一带一路”发展的瓶颈,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建设的重要机遇。

   据悉,由于李克强总理的“超级推销”,中国高铁和铁轨铺进了东南亚。中老铁路建设项目将奠基、泰国批准中国投资建设全长867公里的三段铁路。匈塞铁路将被打造成中匈以及16+1合作的典范工程。这些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政府不可能自己去实施,必须依靠市场主体、也就是企业去实施。比如,中国铁路工程、中国铁建和中国交建三家公司联合投标马来西亚南部铁路项目,已获得项目意向书。

   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国的人才走出去落实这些项目。就像中国铁建在马里的员工,还有更多的央企和大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处。

   这些企业的员工走出去,一方面面临家庭分散的情况,另一方面往往还面临生命安全的风险,尤其是在长年政局不稳定、发生动乱乃至战争的国家,或者是恐怖主义活动的地区。为了鼓励员工参加境外的建设项目和工程,企业大多为员工提供高额、特殊的待遇,以及快速提升通道。

   作为国家来讲,我们认为,必须尽最大努力保障这些走出去企业的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和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尽管企业走出去是寻求机遇和生意,但它们更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践行和建设主体。除了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外,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投资、贸易往来将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公民将走出去进行经贸活动。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必须要为响应国家战略走出去的企业和公民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撑。

   随着中国领导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访,中国与相关国家签订谅解备忘录和经贸投资协议越来越多,这有利于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指导。

   不过,光有这些还是不够。首先,“一带一路”战略是开放的、多元的,参与国家并不是固定的,可以预见,未来还会有更多国家加入到“一带一路”当中,中国需要签署的双边或多边协议将会随之增加。

   另外,虽然“一带一路”由中国发起,但重点主要在国外,政府部门需要帮助企业更多了解国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俗,为走出去做好做足准备。让企业清楚知道,“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面临的风险,比如相关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政局的稳定性等不同因素,都会带来不同的风险。如果企业不能知晓这些信息,进入这些国家将会遭致一些不可抗力的干扰,甚至导致工程或项目建设功亏一篑。政府可以通过警示或者提供足够的信息帮助企业预判和避免风险。

   企业走出去主要就是投资、技术和人才走出去。我们认为,保障企业走出去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是保障走出去的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离开这一条,一切都是空谈。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多是懂技术或语言的高素质人才。比如,这次中国同胞在马里遇害事件,虽然是恐怖袭击事件,但如果对马里国内的政治局势和恐怖主义的威胁有足够的判断,或许可以避免这类悲剧发生。

   再说,比如某些中东、非洲或者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存在巨大的政治风险和恐怖主义威胁的地方,可以适当考虑放缓相关项目的推进进度。“一带一路”需要大力推进,但要避免盲目推进,更并不是越快越好,而必须考量和权衡风险。政府部门需要为企业走出去做好服务,减少无谓的牺牲或者损失。万一出现了中国企业和公民在境外受损的情况,政府应该及时通过外交等手段进行协调、提供服务,保障中国企业和公民的安全和合法利益。

   “一带一路”战略落到实处必须依靠市场原则和手段,也只有依靠一个个企业和公民走出去扎实地推进和建设。政府必须发挥作用,也有责任为“一带一路”践行者和建设者提供切实的保障和强力支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