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造中国丝绸城
巩固“东桑西移”成果,推进“东绸西移”,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茧丝绸全产业链目标,打造“中国丝绸之都”,使河池成为全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茧、丝、绸、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基地。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宜州、环江、金城江、罗城、南丹、都安、东兰、凤山、天峨等9个县(市、区)桑蚕种养规模进一步扩大,优质桑蚕种养基地基本形成。建设以宜州、环江为中心的两大茧丝绸加工基地,到“十三五”期末,产业链延伸基本完成,形成白厂丝、印染产品、服装等产品体系。
二是积极打造品牌。“十三五”期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培育1个具有自主品牌和自营出口能力的茧丝绸企业集团,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3个,广西名牌产品10个以上。
三是创建交易中心。积极推动宜州茧丝绸贸易中心项目建设,努力把宜州打造成为全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茧、丝、绸、服装贸易基地。
二、打造长寿养生食品加工基地
依托“山青水秀生态美”的绿色长寿生态资源和“世界长寿之乡”的品牌优势,以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为契机,打造面向全国、东盟乃至“海丝”国家的“中国生态长寿饮用水基地”、“中国特色酒业基地”和“特色养生长寿食品基地”。
一是打造“中国生态长寿饮用水基地”。通过政府出台规划、制定产业政策、规范准入门坎以及市场竞争调节等方式,规范市场秩序,对瓶(桶)装饮用水产业进行整合提升,确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保护开发优质养生山泉水资源,支持罗城九千万、巴马丽琅、巴马活泉、凤山寿源活泉等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大型饮用水企业集团,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国生态长寿饮用水基地”。力争2020年,产值达50亿元。
二是打造“中国生态养生酒基地”。进一步规范和做大做强做优我市酿酒产业,促进酿酒产业科学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出台规划、制定产业政策以及市场竞争调节等方式,确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围绕“中国生态养生酒基地”这一目标,重点打造中国桂派酱香白酒中心、中国生态清酒中心、中国华南生态葡萄酒中心、中国长寿保健酒中心和中国生态黄酒中心等5个中心。支持丹泉酒业、宜州德胜红兰酒业、罗城中天领御和天龙泉酒业等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大型酿酒企业集团。2020年,产值达80亿元。
三是打造“特色长寿养生食品基地”。充分利用我市境内的特色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绿色、环保、卫生、营养、保健特色长寿养生食品,重点发展山茶油、火麻油、板栗、核桃、八角、果汁、菜牛、红水河库区水产品、香猪、竹笋等绿色长寿食品的深加工。开发生产各类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方便食品等。到2020年,形成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长寿养生食品品牌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 “中国特色长寿养生食品基地”,实现总产值20亿元。
三、打造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
充分利用市内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世界长寿之乡”的品牌优势,依托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积极发展大医药健康产业。打造面向全国乃至东盟、“海丝”沿线国家的“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积极培育大型医药产业集团。
一是推动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支持布局和发展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河池中药材原材料交易市场,为打造有较强竞争力药材种植和医药加工体系奠定基础。
二是推动民族医药开发和推广。成立或依托专业机构或公司,系统性整理和挖掘壮瑶医药特效处方和民间验方等,进行产业化生产及品牌推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著名民族医药品牌。
三是推动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品多元化发展,依赖我市优越的特色资源优势,在传统中医药加工基础上,积极开发新药品新产品。大力推动壮瑶药养生保健和天然植物健康护理等产品开发,打造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培育大型医药产业集团。
四、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
以低速电动汽车和新能源蓄电池为切入点,抢占广西新能源产业制高点,打造面向全国、东盟乃至“海丝”国家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依据现有的汽车制造业产业基础,推动低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扶持和培育泓驰新能源车辆有限公司总投资20亿元、可实现产值100亿元、
实现利税约15亿元的低速电动汽车项目,并以此为切入点,谋划打造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基地。
另一方面,谋划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加快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个新型蓄电池产能项目---鑫锋公司建设年产1000万千伏安时新型蓄电池项目建设,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上缴税金3亿元。以此为切入点,谋划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园。
五、打造新型材料加工基地
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性能矿物功能粉体材料,把碳酸钙产业建设成为河池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打造面向全国、东盟乃至“海丝”国家的“新型碳酸钙新材料加工基地”。
以河池都安临港工业区、大化工业集中区、南丹龙马产业园、天峨工业集中区为平台,组织实施《河池市新型碳酸钙发展规划(2015—2025)》,做好规划项目落实,积极培育碳酸钙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碳酸钙粉体、人造岗石、复合新材料及制品等碳酸钙新材料产品,到2020年初步建立规模化的碳酸钙新材料产业体系,碳酸钙新材料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产业,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