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换挡和前期刺激政策后遗症消化并行的情况下,未来五年中国对外经济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一话题,《中国新闻周刊》近期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
开放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国内改革
中国新闻周刊: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全球分工战略让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在经济新常态下,未来五年中国对外经济将主要面临什么问题?
隆国强:过去30多年,中国是全球化中少数几个受益的发展中经济体,而且受益比较多,这就说明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比较成功的。
未来五年,中国对外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外需不振。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前,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到金融危机前,每年都实现20%-30%的出口增长,非常强劲,对产业发展、解决就业都起到很大作用。近两年,中国出口是负增长,但从短期GDP核算角度,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还是正效应。可是出口有个乘数效应,比如出口增长20%,将带动很多制造业的投资,出口前景很好,设备投资就会增加,可如果出口负增长10%,还有人敢去投资吗?所以还要考虑出口的乘数效应。出口萎缩对经济增长有很大打击,外需不振对制造业来说就是很大挑战。
二是中国正处于比较优势转换阶段。以前靠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撑国际竞争力,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很快,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就必须转型升级。升级就要创新,要技术,同时还要和发达国家开展竞争。而原来的传统产品,则要面对来自印度、越南等更低成本的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前有虎后有狼”,两头挤压。
三是现在处于新一轮经济贸易规则制定的新阶段。贸易投资自由化继续深化,拓展到很多新的领域,比较典型的就是TPP。
因此,对中国来说,如何在新一轮国际规则演变过程中争取话语权,能制定更有利的国际经贸规则,将是很大挑战。
现有的国际经济规则,多是原有大国按照自己的利益来制定的规则,更多体现他们的利益。因此,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把自己变成强者。多年前,我们中国人认为自由贸易会带来灭顶之灾,可现在放眼全球,正是中国在高举自由贸易大旗。所以,关键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多地着眼于把自己迅速变成强国。
过去30多年里,中国的对外开放,除了引进外资、扩大出口等实际层面的意义外,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国内改革。其中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示范效应,开放的地区取得好的成绩,给了国内其他地区起到示范作用,比如深圳特区。二是倒逼效应,比如在各种国际谈判中的承诺,中国是个信守承诺的国家,对外承诺会倒逼着进行改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制了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蓝图,除了顶层设计和群众首创相结合,同样需要开放领域的示范和倒逼,比如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在实验探路。未来还有很多国际谈判,比如中美投资协定等,这些都将进一步发挥以开放促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