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聚焦投资建设新动向 把握发展新机遇
注册|登录

在线咨询

QQ
Tel
返回顶部 返回热点首页 在线咨询

我要咨询

电话咨询:010-68066836、68516181

在线咨询:中国拟在建项目网-在线咨询BHI客服1 中国拟在建项目网-在线咨询BHI客服2

×
您所在的位置:BHI首页 > 一带一路热点 > 各方评说 > 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效应主要有三项

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效应主要有三项

日期:2016-05-20        来源:中国发展网
分享到:

   目前关于国际产能合作的研究刚刚起步,很多的研究停留在对国际产能合作的意义、目标和任务的解读上。曲凤杰针对目前所处状况深入研究,试图建立一个逻辑一致的分析框架,探讨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背景、动因、产业和区位选择、合作方式,研究实现国际产能合作效应的传导机制。

   研究表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效应主要有三:宏观经济平衡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企业竞争力提升效应。

   第一,宏观经济平衡效应。宏观经济平衡效应是指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所形成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促进我国宏观经济向均衡方向发展。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储蓄率和投资率相等,但在我国,储蓄率长期大于投资率。换句话说,尽管我国投资率畸高,但仍然不能消化更高的储蓄,长期存在储蓄缺口和经常项目顺差。在这种情况下,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增加和投资规模增加交互作用,宏观经济运行陷入这样的循环:“投资规模增加→国内供给能力增加(超过国内吸收能力) →净出口增加(吸收国内供给能力→外汇储备增加→货币供应增加→信贷规模增加→投资规模增加→ … ”

   经常项目顺差意味着存在净对外投资,而我国大量的境外投资(外汇储备)是非主动和实物意义上的资本外流。这种过剩储蓄转化的对外投资至少产生两方面的效率损失:一是让渡了由国内企业配置资源和使用国外生产要素的机会;二是让渡了由国内金融部门参与储蓄投资转化的机会。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有助于宏观经济平衡发展,其效应主要通过以下传导路径实现:

   一是投资转换。通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和扩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将以官方外汇储备形式的资本外流转换成企业自主的对外投资行为,将债权类为主的对外投资转换成股权类为主的对外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使我国企业参与到优势要素资源配置中,提高投资收益和产出效率,中国的金融部门也可以参与到这一储蓄投资的转化过程中,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机构对外投资合作以及国际化。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迅猛的局面就是在这种投资转换的背景下形成的。

   二是贸易转换。通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扩大装备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培养对象国制成品生产加工能力,扩大我国制造业的外协(outsourcing),减少我国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同时助力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将“我国进口设备和零部件—国内生产加工—出口到欧美”的贸易流向转换成“我国生产设备和关键部件—出口到合作对象国—合作国生产—出口到欧美和返回中国”。这种贸易流向的转换,在初期可能会影响过剩产能的消纳,但是却是我国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努力方向。

   三是国际收支结构调整。通过国际产能合作,逐步形成以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平衡经常项目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同步实现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经常项目收支结构的内部调整。比如,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投资收益将成为经常项目收入的重要来源。贸易顺差在初期可能会因装备和服务的出口增加而扩大,随着对象国产能的形成,我国制成品进口会增加,贸易顺差可能有所减少。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科技创新型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贸易顺差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第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是指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所形成的产业传导机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主要通过以下传导路径实现:

   一是产业转移:成熟产业梯度转移→获取海外收益→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产业技术升级。通过将资源消耗大、污染相对严重、技术成熟的产业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低梯度国家进行转移,平摊产业的“沉没成本”,获取海外投资收益,用于国内技术创新和研发,促进本国产业技术提升;

   二是技术外溢:与发达国家科技型企业合作→获取技术外溢收益→本国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学习型合作,使国内企业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本国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是产业关联:选择长产业链的产业开展产能合作→发挥产业关联效应→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对生产链条长、辐射效应大的产业进行国际产能合作,前向带动国内相关产业设备和技术等要素投入,后向带动下游产业的投资、技术提升和配套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四是国际竞争。企业面临更大范围的国际竞争→提高企业竞争力→国内竞争加剧→行业技术含量和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使产业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迫使企业提高竞争力,跨国企业竞争力提高又使该行业国内竞争加剧,行业整体素质提高,从而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三,企业竞争力提升效应。尽管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具有宏观和产业层面的重大意义,但其作用的发挥要依赖微观主体即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传统直接投资理论包括产品周期理论、所有权优势、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等已经对企业国际化动因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进行了解释。国际产能合作不仅包括国际投资,概括起来看,其对企业竞争力提升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实现:

   从企业自身来看,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可以扩大市场空间,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尤其是劳动力和科技资源,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创新能力;与低梯度国家的进行合作,有利于企业专注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研发以及品牌建设和服务,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从企业发展和竞争环境来看,通过政府介入的国际产能合作,可以为企业提供有利的金融、政策和产业环境,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创造条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国际产能合作效应实现的传导机制是一种逻辑推演,国际产能合作能否取得宏观经济平衡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以及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效应取决于传导机制的诱发因素是否存在和具备。尽管如此,理解这些机制仍然是意义重大的,国际产能合作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迈向中高端等一系列战略目标不是天然地能够实现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创造前提”,即创造上述机制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而不是相反。

   (作者: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研究员 曲凤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