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资源进入全球化配置的时代,保证中国未来发展的能源体系,只能是一种开放式的跨国体系。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中国所要建设并全力维护的跨国能源生产—运输体系,是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带”。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外区段)是中国进口石油、天然气和核能资源的主要供应基地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外区段的主轴带所经过的阿拉木图、比什凯克、希姆肯特、塔什干、杜尚别、撒马尔罕、阿什哈巴德、德黑兰、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地带及其在两侧的辐射区域,是以波斯湾-里海为核心的中亚—西亚能源资源富集区,其中被誉为“世界油库”的波斯湾地区,原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 54%。从这一核心地区向西南延伸可与东非、北非、西非的主要产油国相通,向北与俄罗斯的伏尔加-乌拉尔油气区和西西北利亚油气区相连接,形成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北非-中东-中亚-俄罗斯油气带”,被称为“全球油气资源核心地带”,蕴藏了全球70%以上的石油和80%以上的天然气。世界十大石油资源国中,就有9个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或其辐射范围内,即: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俄罗斯、利比亚、哈萨克斯坦和西非的尼日利亚。 2012--2013 年十大对华原油供应国中,有8个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或其辐射范围内,这就是:沙特阿拉伯、阿曼、俄罗斯、伊拉克、伊朗、哈萨克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
中国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拉美,其中,中东、中亚、北非、俄罗斯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进口来源国总数中占将近2/3,在进口原油总量中占70%以上,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海湾国家占进口总量的近一半,这种格局在今后较长时期是难以改变的。
2006-2012年,中国天然气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共8个:土库曼斯坦、俄罗斯、也门、卡塔尔、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其中前五个国家就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其辐射范围内。
2013年,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其他产品在内的中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3.042亿吨,进口依存度为61.7%。2002年到 2012年的10年里,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平均每年增长13%左右。预计2020年进口石油依存度将上升到67%。2020年以后,进口石油依存度还将继续攀升。2012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达到399亿立方米,增长近30%。国内天然气市场的进口依存度由2011年的21.1%提高到25.1%和2013 年30%。中国原油、天然气进口的依赖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外区段供应状况的依赖度。
作为中国原油进口主要来源地的中东、非洲的一些国家,政局和经济形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中国能源供应安全形成一定影响。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与中亚、西亚、北非、俄罗斯等地区的20多个产油国建立能源合作关系,依区情、国情的不同和局势变化的条件,建设多元化和多种形式的能源供应基地,可以使中国海外原油(天然气)供应地达到相对集中与合理分散的良好结合,有利于拓宽石油天然气进口的范围和通道,使个别国家的局势变化难以影响中国进口石油的总体稳定供应,从而有效化解可能危及原油供应的风险。
大力发展核电是国家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能源多元化发展目标和能源可持续发展远景目标的重大战略措施。而发展核电必须有丰富的铀资源。我国的铀资源对发展核电虽有一定的保证程度,但与世界铀资源丰富的国家相比则显得不足,而且铀矿石品位低,开采成本很高。为了实现核电的可持续发展,有效降低核电成本,一方面必须发展核燃料后处理,实现核燃料的闭路循环,把核电站“燃烧”后的乏燃料元件中占97%的有用核燃料回收利用,使之重新投入核电站进行“燃烧”。另一方面,就是建立稳定的国外核原料生产基地。作为我国友好邻邦的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主要的核资源拥有国。哈萨克斯坦铀储量丰富,已探明储量150万吨左右,总储量占全球储量的19%,居全球第二位,且水文地质条件好、开采成本低。中国是哈萨克斯坦铀矿产品的购买国之一,双方同意今后进一步深化核领域的合作。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区段)是中国发展清洁能源的主要基地
在国内,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其辐射区域的西北五省区、内蒙古中西部、西藏、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资源极为丰富,具有发展多种清洁能源的良好条件。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山西、河南、山东等地水力资源的经济可开发量约占全国总量的 14.3%,其中黄河上游和长江上游的青海、甘肃等地是国家主要的水电基地之一。全国风能资源的较丰富区、丰富区和极丰富区几乎都集中在这一地区,国家能源“十二五”规划已将河北、蒙西、甘肃、新疆、山东沿海、江苏沿海等丝绸之路地区确定为风电基地建设的重点区域。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一类地区包括西藏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青海、甘肃、内蒙古的西部,二类地区为新疆大部、青海和甘肃东部以及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区,西藏、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已被确定为建设大型光伏发电站的重点省区。尤其是西北和内蒙古等地,风能、太阳能资源具有很强的优势,建设大规模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较雄厚,具有发展成为多种清洁能源良好配套、优化组合的多方面有利条件,是国内发展多种新能源产业并追求其组合效益的理想地区。将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丝绸之路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的示范基地,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大规模发展新能源产业、逐步实现能源产业清洁化并带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的成功道路,是国家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革命战略、保证能源安全、率先告别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重大战略措施。而且,这一地区还将成为向中亚、西亚地区输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有条件形成从中国华北、西北到中亚、西亚、北非这样一个宏大的新能源产业带。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实现合理组合,稳步实现能源结构转变的领先区域
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还不是成熟产业,它们在技术基础、生产能力和大范围推广应用等方面还具有诸多缺陷,必须有其他能源产业与之形成配套,将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集成到一个系统中。在这方面,以西北为主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区段的主要省区具有独特的优势,有条件把不同的能源集成为稳定而安全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创造性地实现由传统能源主导向新能源主导的能源转型目标。
西北以及山西、内蒙、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既有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亦有储量巨大的传统能源资源和传统能源生产能力,同时又是从中亚、西亚进口优质油气资源的大通道,因而是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合理组合的理想之地。国家有关规划中确定的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新疆五大综合能源基地,有三个基地(山西、鄂尔多斯盆地、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范围。这一地带的新疆、陕北、陇东、神东、蒙东、宁东、晋北、晋中、晋东、冀中、鲁西、河南、两淮已成为全国的重点煤炭—电力基地和煤炭液化、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基多联产、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的示范基地,煤炭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山西、河北、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重庆、四川等省(区)是煤层气和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有条件建设成为大型煤层气产业基地。新疆、甘肃、陕西、内蒙、河南、四川等地是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开发生产基地和石化工业基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四川盆地等,已成为国家重点加强的油气勘探开发区和新增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的地区。
这一地带的核能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具有一定的组合优势,可以通过水光互补、风光互补等清洁能源组合模式,形成多种清洁能源产业优劣互补、同步发展的产业群。风电、太阳能发电受气候变化和昼夜交替、季节交替的影响很大,不能稳定生产电力,必须有火电与之配套。而且风电、太阳能发电和核电的大规模发展需要持续进行巨额投资和补贴,工程的建设周期和新能源产业的成熟过程也相当长,而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火电等,长期以来具有支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发展和扩大电力外送规模的优势,因而在核电大规模建设期间和风电、太阳能发电走向成熟期间,必须继续发挥传统能源的优势,顺利完成新旧能源产业的交替、过渡。这就使这一地区的清洁能源产业与石油、天然气、煤炭、火电、水电等传统能源产业具有形成良好匹配、组合的综合性能源产业群优势,可以通过多种能源产业优劣互补,实现能源稳定供应和能源清洁化水平持续提高的良好结合,成为带动经济转型和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能源运输的大通道和主动脉
1.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外区段是中国进口原油、天然气的主要通道
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源通道主要有:
中哈原油天然气管道。该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边的阿特劳,途径阿克纠宾、阿塔苏,在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入境,全长2800公里,总体规划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中哈双方同意继续扩大深化能源合作,并将加快实施中哈天然气管道一期扩建(C线)和二期(别伊涅乌—巴佐伊—奇姆肯特)建设。
中亚天然气管道。该管道的源头是土库曼斯坦的阿姆河右岸地区,途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在霍尔果斯入境后与我国的西气东输二线、三线接头,使中亚地区的天然气可供应到从西部、中部到沿海的广大地区,年稳定输气量为300亿立方米。
输送海湾地区进口油气的重要通道——中缅原油天然气管道。该管道全长3300多公里,源头为缅甸的皎漂市,经曼德勒在中国瑞丽市入境,将海湾和非洲等地区的部分进口原油和缅甸的天然气由海路转为陆路管道运输,年输原油2200万吨、天然气120亿立方米,可以显著减轻马六甲海峡的油气运输压力。
中亚五国和伊朗、阿富汗等国,均有建设由中国经中亚、南亚、西亚直通欧洲的铁路、公路的利益要求,有关各方正在探索由伊朗经中亚国家通向中国的石油管道建设工程。中哈、中亚油气管道以及将来有可能建设的新的进口油气管道,与中亚、西亚诸国和俄罗斯的油气管道相连成网,可以使中亚、西亚、俄罗斯等广大地区的石油、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管网连通的跨国能源大动脉,使中国西部的陆上油气输送能力大幅增加,减轻海峡运输通道的风险。
2.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区段是连通全国能源基地和能源消费地区的运输主动脉
国家能源“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强化能源战略通道和骨干网络建设,其中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能源通道有:
石油天然气运输通道。包括西北(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南(中缅管道)陆路原油进口通道及其配套干线管道,西北成品油外输管道 (兰州—成都)和华北、华东等主要消费地区的区域管网,以及西气东输一、二、三、四、五线和陕京输气管道、规划中的格尔木至拉萨天然气输送管线等连接主要生产区、消费区和储气库的骨干管网构成的大动脉。
电力通道。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山西能源基地向华北、华中、华东地区输电通道,新疆送电华中、宁东送电浙江、陕西送电重庆、青藏直流联网工程等主要通道。
煤炭运输通道。包括内蒙古西部地区至华中地区的北煤南运通道,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地区至唐山地区港口和山西中南部至山东沿海港口的西煤东运通道,以及通过兰新铁路和兰渝铁路的新疆煤炭外运通道。
丝绸之路的上述三种能源运输通道及其管网、路网体系,连通了主要的海外能源供应基地、国内能源生产基地和能源消费地区,几乎连通了除东北以外的全国所有的能源生产基地和能源消费地区,因此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能源运输的主动脉。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向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供应能源产品的战略基地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外区段是世界油气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进口油气的主要供应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区段则是全国主要的综合能源生产区和能源运输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整体所具有的综合能源生产和运输能力,使能源供应的范围覆盖到西部、中部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成为全国能源供应与能源消费保持动态平衡的主要保证条件,对推动能源布局和结构的合理化以及全国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发挥着强大而全面的保证、推动作用。来自中东、北非和中亚的油气进口量逐年增加并通过陆路和海路运输到东中西部的主要消费地区,不仅使西北、华北等老石化工业基地、煤炭加工基地、电力工业基地可以合理扩大规模,使中西部地区可以优先布局更多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及相关产业,而且使缺乏油气资源的沿海和西南地区可以新建大批的能源储备库和石油天然气化工企业,如由于来自伊拉克、阿曼和科威特进口原油的稳定供应,天津、河北曹妃甸、浙江台州、广东湛江、广东揭阳、云南昆明、福建泉州和四川成都等地在十二五期间就可以新建大批炼油项目,形成若干千万吨级的炼油基地,使国内炼油产业布局趋于均衡和合理;来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天然气供应,可以在上海、江浙等沿海地区建设大批不同规模的天然气发电厂,不仅能够减少煤炭、电力等能源的运输压力和环境污染,而且能够拉动能源网覆盖区域的众多产业发展,推进地区以致全国产业配套水平提升,弱化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粮食、水、能源被称为人类的三大生命资源。中国的一大生命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多种能源就高度集中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亚、西亚、北非、俄罗斯和中国的西北、华北、中原、华东沿海这一广大的带状区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生命资源区”和保障中国未来发展的能源生命线。建设好这一地区,维护其发展、繁荣和稳定,就是强化、扩展和维护中国的能源命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