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前,浙江省三个制造雨伞、扫帚和竹器的小作坊合并成为一家企业,开始小规模电能表生产。如今,这家企业已发展成为以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母体、多个产业集团公司组成的多元化民营企业。 华立集团在泰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投资建立了各类产业的生产基地,在美国、法国、俄罗斯、菲律宾以及非洲的三十多个国家设立了业务机构,代理和销售的产品遍及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企业对外投资
“20年前企业忙于本土竞争,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国内市场满足不了企业的发展了。”华立集团CEO、党委书记肖琪经对中国网记者表示。
华立集团1987年开始涉足国际贸易领域,从中外合资企业到国际贸易部再到进出口公司,不断试水与突破。20世纪90年代末,华立集团提出“用全球视野开创华立事业、以产业要素全球配置为手段进行布局”的国际化目标。2000年正式提出“国际化”战略。
“2000年以前,企业对外投资审批环节较多,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对外投资审批环节大大简化,2亿美金以下的投资采取备案制度,不需要审批了。”肖琪经表示,这些政策大大促进了企业对外投资。
建立工业园成为企业“走出去”主要模式
华立集团“走出去”前期采取设办事处、建公司的形式。2000年,在泰国成立华立泰国电气有限公司,主营华立电能表。
“我们发现当时整个泰国只有两家中国企业办厂,其他都是贸易公司,碰到问题没人帮你解决,”肖琪经说,“陌生市场企业需要抱团取暖,进入工业园的企业存活率比较高。”
2005年华立集团在泰国成立泰中罗勇工业园公司,旨在建设海外工业唐人街,形成中国企业在泰国的投资氛围和集聚效应,加强横向合作,控制风险,争取更多的投资优惠。
“进入园区的企业可以共享资金、信息与人才等资源,降低了中小企业‘走出去’投资初期的风险。”泰中罗勇工业园副总裁吴广云表示。
截至2017年3月,已有86家中资企业入园,总投资150亿元,涉及汽摩整车及零配件、机械电子、通讯和光伏等行业,雇佣当地员工超过2万人。
2015年,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泰中罗勇工业园启动了第三期建设,预计2020年前完成,建成后园区可接纳中国企业300家。
同年10月,北美华富山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在墨西哥新莱昂州蒙特雷市注册成立。该公司由华立集团、富通集团和墨西哥Santos家族联合投资,是墨西哥第一个由中国企业投资开发的工业园。
“北美华富山工业园复制了泰中罗勇工业园的经验,但比后者更进一步,我们跟富通集团在国内先抱团,一起开拓北美市场。”肖琪经表示。
肖琪经介绍说,该工业园旨在满足企业“规避贸易壁垒、利用当地优势资源以及中国传统优势产能全球再布局”的需求,预计将吸纳80家中国和世界各地企业,入园企业投资额20亿美元,为项目所在地提供2万个就业岗位。
“我们计划建立4个工业园区,目前正在对北非市场进行前期论证。”肖琪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