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会议认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明确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对于我们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年初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更加自觉主动地与中央精神对表;认真履职尽责,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全力以赴保持经济稳中向好势头;着力提高站位,加强超前谋划,切实发挥中央参谋助手作用;强化责任担当,主动作为、积极作为,高质量完成中央交办的重大任务;切实加强党风政风作风建设,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干部队伍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经济工作要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当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正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今年8月,中沙产能与投资合作论坛在沙特阿拉伯吉达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与沙特能工矿部部长法利赫、商业与投资部部长卡萨毕共同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宁吉喆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下的国际产能合作,是围绕生产能力新建、转移和提升开展的互利共赢的国际产业投资合作,以企业为主体,以共赢为导向,以发展制造业、建设基础设施、开发资源能源为主要内容,以直接投资、承包工程、装备贸易和技术合作为主要形式。在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的背景下,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有利于为各国企业合作提供新机遇,是优势互补、多方共赢之举。
2014年,国际产能合作在哈萨克斯坦“开篇”,中哈产能合作模式在多国复制推广。中国企业“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产能合作成果丰富。3年多来,中国已经与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巴西、秘鲁、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开展合作。截至2016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3.7万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近1.4万亿美元。在产能合作方面,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累计653.5亿美元,在境外成功建设了一批钢铁、水泥、有色金属、汽车、机械、纺织、化工等生产基地,境外产业园区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普遍表示,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持续深化,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推动在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建设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企业则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进一步练好内功,提升实力。
合作项目遍地开花,持续取得良好收益
在今年5月12日国新办举行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能合作发布会上,宁吉喆介绍,近年来,中国同沿线国家一道推动产能合作取得丰硕成果,2013~2016年,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
——合作机制广泛建立。中国同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30多个沿线及其他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有关文件,把产能合作纳入机制化轨道,与有关国家对接规划和项目。
——重大项目批量落地。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合作建立初具规模的合作区56家,入区企业超过1000家,总产值超过500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超过11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8万个。中国企业也为沿线国家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能力、加快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机会、改善民生福祉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6年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沿线国家发放贷款超过1100亿美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沿线国家出口和投资超过3200亿美元,对产能合作重大项目应保尽保。中国与沿线22个国家签署了总额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推动产能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相互促进。
“一带一路”沿线国际产能合作项目遍地开花,如何确保资金落实到位,获取良好的收益?宁吉喆强调,中国政府和有关国家政府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项目在前期一定要有认真的论证、研究,保证可行性;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监理;在运营阶段,加强市场监管。“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宁吉喆指出,中国的对外投资不是事先规划好总量的行为,而是符合条件的,有互利共赢的效果,大家就干起来了。中国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遵守投资协定、协议,确保“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项目能够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造福于当地人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业界普遍认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产能合作堪称典范。就在前不久,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公布,该公司总承包的哈萨克斯坦石化一体化综合装置项目完成融资,并收到预付款,这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哈萨克斯坦石化一体化综合装置项目是中哈产能合作的重点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项目。
哈萨克斯坦是最早同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合作的国家之一,中哈两国正在密切开展大规模的产能合作,在两国政府推动下,中哈两国产能合作项目已经纷纷落地开花。截至2017年5月,两国已经形成270亿美元的重点合作项目清单,有34个项目已经竣工投产,还有43个项目正在实施。同时成立了20亿美元的中哈产能合作基金,丝路基金在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设立了一期150亿美元的中哈产能合作专项贷款。
中国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孙壮志表示,中哈产能合作起步早、项目多、投入大,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深度对接的成果。哈萨克斯坦既是“一带一路”项目的承接国、目的国,也是非常重要的枢纽和纽带。未来,中哈之间的合作将对“一带一路”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秘书长和振伟表示,中哈产能合作模式和成果受到各国好评,中哈两国产能合作这些年探索出的普惠共赢的发展模式,将为未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产能合作提供范本,目前该模式正在柬埔寨、菲律宾等多国进行复制。
中哈产能合作的领域不仅限于有色金属和石油工业等原料加工产业,还向工业制成品方向延伸。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陈晓晨认为,中哈两国在资源禀赋和产业分工上存在极大互补性,产能合作空间巨大。在资源禀赋方面,哈萨克斯坦能源资源富集,被称为世界能源和原材料基地。而中国拥有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工业和制造业,对原料、资源需求巨大,这使得中哈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格局,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进行产能合作不是单向地向哈萨克斯坦索要能源资源,而是利用哈萨克斯坦的资源禀赋,开展深加工,向下游产业延伸,助力哈萨克斯坦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增加利润。
产业园区搭建平台,打造发展全新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产能合作的平台与载体,各类境外产业合作园区为中国企业有效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优惠的政策、适宜的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优先选择,投资聚集效应和产业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截至2016年底,我国在36个国家建成初具规模的合作区77个,累计投资241.9亿美元,入区企业1522家,创造产值702.8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26.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1.2万个就业岗位。有关合作区已成为我国企业在境外开展汽车、摩托车、机械、电子、化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合作的集聚式发展平台。
9月21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区建设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宁吉强调,本次论坛聚焦的产业园区等开发区建设,是中国与沿线国家扩大双向开放、深化产能合作的重要课题,可以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在“引进来”方面,中国将持续推进国内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夯实更好吸引外商投资的开放沃土;在“走出去”方面,中方将继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稳妥有序参与境外开发区建设,打造承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平台。希望有关国家为中国企业开展投资合作、参与境外开发区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中方愿意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与有关国家政府部门加强关于开发区建设运营的政策交流和经验分享,支持投资对象国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提升工业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宁吉还介绍了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在重点项目和产业园区等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他指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一带一路”倡议要求,继续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有关工作设想,包括深化政策沟通对接、加强供求平衡衔接、优化企业综合服务、改进投资合规监管等方面。
11月4日,在阿联酋工作访问期间,宁吉?赴中阿“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园区实地调研,认真听取了中方企业关于园区规划和最新进展的报告,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
中阿产能合作园区是落实习近平主席与阿领导人关于深化“一带一路”务实合作重要共识的重大合作项目,今年9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认成为全国首家“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园区。园区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哈利法工业区内,启动区2.2平方公里,预留用地10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有10家企业签署了入园意向协议,投资总额约34亿元。园区预计2018年1月开工建设。
政府协调保障服务,企业真正落地生根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对国际产能合作的区域、行业、扶持政策等做出顶层设计,为国际产能合作指明了方向。
商务部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主任邢厚媛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引领的国际产能合作,突出了互利共赢合作观,不仅加强了国内企业间的合作,形成产业集群,还加强了双边、多边、第三方乃至多方企业间的产业合作,既和发展中国家合作,也发挥了发达国家技术、资金、经验优势,从“互利双赢”升级为“互利多赢”。这无疑将推动产能合作利益汇合点的扩大,合作最大公约数的实现,新的更大的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业内人士表示,推动产能合作重大项目,政府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的前提下,发挥政府间产能与投资合作机制作用,广泛开展双边、多边和第三方合作。聚焦企业层面难以解决的瓶颈制约,加强规划对接和政策协调,更好发挥重大项目的示范效益和带动作用。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各部门需协同改进信息服务,发挥各类产能合作基金作用,加强海外利益保护体系和能力建设,促进企业“走出去”行稳致远。
而企业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则应进一步练好内功,提升自身实力。
中国交建副总裁宋海良表示,中国企业有必要做好“五个转型”,即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从卖产品向卖精品(卖技术)转型;从卖设备向卖系统转型;从卖硬件向卖软件和服务转型;生产模式从工业2.0或者3.0向工业4.0转型,做到精密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此外,中国企业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企业和用户提供竞争力强、性价比高、优质的产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真正生根。
宋海良同时建议,中国企业应当本着“平等包容”的原则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国家和企业无论大小强弱,都要坦诚平等相待,在竞合的年代,“走出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在产品出口、海外办厂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目标国的经济、文化、政治、法律、风俗人情及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尽到属地化责任。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宁吉?前不久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强调,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