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聚焦投资建设新动向 把握发展新机遇
注册|登录

在线咨询

QQ
Tel
返回顶部 返回热点首页 在线咨询

我要咨询

电话咨询:010-68066836、68516181

在线咨询:中国拟在建项目网-在线咨询BHI客服1 中国拟在建项目网-在线咨询BHI客服2

×
您所在的位置:BHI首页 > 一带一路热点 > 各方评说 > 布局“一带一路”,经济大省山东向“国际化”寻求新动力

布局“一带一路”,经济大省山东向“国际化”寻求新动力

日期:2018-04-27        来源:中国拟在建项目网
分享到:

   首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综合试验区落地,让经济大省山东肩负起了“先行先试”“提供示范”的重任。新旧动能如何转换?高质量发展怎么实现?答案只有两个字:创新。创新瓦解了旧动能,又淬炼出新动能,但新旧转换,一来一去,谁在驱动创新?

   4月26日,由山东省科技厅与烟台市政府主办的“中韩(烟台)高新技术成果推介会”拉开帷幕。韩国技术风险财团、韩国生产技术研究院满怀期待地带着近200项“看家宝贝”,与106家山东企业摆下谈判桌。

   来自韩国生产技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金廷喆的“高强度PP纤维制造装置”,白钟贤首席研究员的“用于冰蓄热制冷系统防止过冷却的成核技术”……“明眼人”能看出来,这是他们的“真货”,待价而沽,考验着山东买家的眼光;激烈竞争中,“谁将抱得‘宝贝’归”的悬念被留到了最后——仅在26日当天,就有17个项目签约,被山东企业“收入囊中”。

   人们常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山东、韩国的近邻关系和亲密感,但长期以来,双方的合作却囿于“点对面”之中——烟台与韩国的合作自2600年前穿越至今,造就了“一枝独秀”盛景,却对全省辐射不够。史上首次,山东省科技部门将“点对面”的“烟韩”科技合作扩展到全省1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因为他们要的不仅仅是“一枝独秀”,更是“百花齐放”。

   在新时代里运筹帷幄,当机立断才能突破历史。对科技部门的决策者来说,这一动作是“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本身的内在呼唤,更是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坚定践行。

   寻找新动能要有“全球视野”,沿着“一带一路”积极作为

   通过尼龙增韧技术研发的超低温高分子材料,在-60℃环境下材料抗冲击性能良好;国内研制出70年寿命高性能电线电缆,并参与编制产品的地方标准、国家标准。

   这些华凌电缆的独创性技术,便来源于国际合作。从2014年起,华凌电缆与山东省科学院、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成立了中白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三年后又共建高分子材料化工技术联合实验室,进入领域前沿。

   企业主体从国际合作中找到了新动能,这符合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刘为民的期待,“从战略角度谋划创新工作,就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全省重大需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提升山东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引领新旧动能转换。”

   他认为,寻找新动能要有“全球视野”,沿着“一带一路”积极作为,为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在此思路下,山东科技部门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工作融入中外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中国—以色列、中国—俄罗斯、中国—乌克兰、中国—白俄罗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作)等双、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均将山东列入重点省份予以推动。

   据初步统计,山东省已有46个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项目列入中外政府间科技合作计划予以重点推动。

   在焊接领域,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是世界一流的象征。“超音速等离子药芯焊丝喷涂技术”和“超音速等离子粉末喷涂技术”是该所的核心技术之一。如何将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的世界一流人才和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技术引入山东?

   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淄博等离子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将乌方的技术优势和中方的资金、市场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瞄准等离子技术、腐蚀防护技术以及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等相关先进设备的研发应用,定向发力已取得不少成果。

   “牵牛要牵牛鼻子”,做事要抓住关键和要害。近年来,推动山东企业、科研机构与国外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合作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山东特点的品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山东省科技厅一直在推动的“大事”。

   截至目前,山东已经创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4家,国际创新园5家,数量居全国前列。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品牌,深入开展“双创”活动,2017年首批认定了18家省级品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中外互动产生竞争力

   很多人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盛瑞8AT项目留有深刻印象。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的说法,2013年中国的自动变速器生产700多万台,其中自主生产约1%。但盛瑞8AT打破了这一局面。

   从技术层面来看,AT技术非常复杂,需要广泛的工业基础。德国的概念设计、英国的工程技术、韩国的生产线和中国的研发团队最终完成了盛瑞8AT的研发全程。可以说,现有条件下,国内的工业技术完成不了的大项目,还需要多向国际大合作寻求解决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与俄罗斯联合研发,突破了空间电子枪轻量化集成设计、空间电子束高压稳流等关键核心技术,建成空间焊接模拟试验平台,将装备空间实验室,实现空间实验室的在轨维护保养。

   针对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大技术需求,山东在新材料、空间技术、信息通信、装备制造等领域重点布局,通过科技合作突破了技术瓶颈。

   在信息技术领域,浪潮集团通过与美国英特尔公司合作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服务器节点互联芯片,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实现了高端服务器的自主设计和产业化,提高了国产高端容错计算机的核心竞争力。

   潍坊华以农业科技公司引进以色列先进水培大棚建设技术和鱼类工厂化养殖技术,使种植业和养殖业摆脱了土壤、水等自然资源的限制,为采矿塌陷地、盐碱地等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开辟了新途径。黄河三角洲国家农高区引进荷兰温室环境控制技术,实现了作物生长全过程环境的精准化控制,水肥利用率提高30%以上,节能20%以上。

   12.6亿欧元!这是烟台万华集团收购匈牙利化工企业和中东欧异氰酸酯制造商——宝思德化学花费的资金,这也是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地区具有典型性的投资项目,也成为西方主流媒体眼中的最佳重组交易案例。通过核心技术MDI和TDI成套技术输出,万华扩大了全球布局,并一跃成为中东欧最具竞争力的异氰酸酯制造商。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发挥各级创新平台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跨国技术转移转化,加快山东创新成果“走出去”步伐,也是山东科技布局国际化的步骤之一。

   依托缓控释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金正大集团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建设了联合实验室,利用以色列在水肥一体化领域丰富的创新资源,面向欧洲市场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依托马铃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希森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分中心,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马铃薯新品种希森3号、希森6号的示范推广,带动了山东农业新薯品种、栽培技术、专用农机装备的系列化输出;浪潮集团、潍柴集团、如意集团、杰瑞集团等均将自身技术优势作为“敲门砖”,以技术输出带动产能合作,实现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

   人们常常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形容国际合作中务实态度。在这方面,山东科技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通过人才引进和合作研发,消化吸收了一批国外先进技术,研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

   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我国橡胶轮胎装备行业首个海外研发机构“软控欧洲研发和技术中心”,形成自主知识产权33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

   淄博高新区在美国、德国等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的发达国家创建了海外科技孵化器,以此为载体,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取得了良好成效。

   国内发现问题,国际寻求答案,国际合作“务实不务虚”

   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我们的“痛点”在哪里?

   对此,山东科技人“心知肚明”,他们瞄准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强产业”急需的核心关键技术、创新人才及团队等,积极推动海外创新资源向山东集聚。

   “蓝鲸一号”下水,山东科技又一次迎来突破!这是去年,烟台中集来福士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一号”,该平台作业水深和钻井深度上都冲破了世界纪录,并配备双钻塔,是全球最先进半潜式钻井平台。同时,这也是中国船厂在海洋工程超深水领域的首批“交钥匙”工程之一,将由蓝鲸联合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履行服务合同,进行海洋能源勘探。

   中集来福士与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共建中集—巴顿焊接技术研究中心,在激光复合焊接、脉冲焊接、自动焊接机器人等技术领域实现突破,突破了制约我国钻井平台制造与现场维护的焊接技术瓶颈。

   济南中乌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乌克兰超硬材料研究所共同突破了15毫米大颗粒金刚石制备技术,实现了金刚石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人工制备,将在山东省打造全新的超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链。

   针对山东优势的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产业“走出去”的需求,通过组织山东(临沂)传统医药创新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中亚五国现代农业创新成果推介会等合作交流活动,为有关企业和科研单位搭建合作桥梁,成功推动希森集团的马铃薯等新品种和栽培技术进入中亚市场。

   国际合作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守和韧性。

   山东充分发挥国家和山东省双、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作用,为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搭建高层次合作平台。在参与国家政府间合作框架的基础上,山东先后与以色列政府、白俄罗斯国家科委、加拿大魁北克省等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通过双方政府领导互访和专题协商,推动形成了与“一带一路”重点国家间技术、人才、平台、园区一体化全面合作的良好态势。

   探索新模式,试水新做法,科技体制改革打开了科技人思路

   在斯图加特,济南市位于德国的海外孵化器刚开张,就攒了不少好项目。“智能车库”引起了济南企业家郝延滨的注意:德国最先进的“智能车库”技术,可实现“50个车位上停500辆车”。孵化器为媒,在最短时间里,郝延滨与德国方面牵了手。

   一方面,高科技中小企业“走出去”,面临着完全陌生的市场和签证、法律、税务、引才等问题;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放缓,好成果被束之高阁,也在寻找下家。3年间,济南市海外孵化器从构想到落地,一大拨济企成为受益者。

   根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山东不断丰富和完善科技创新合作的内涵,初步形成了技术、平台、人才、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合作新体系。

   除了济南高新区在德国斯图加特、德累斯顿,芬兰万达市的海外孵化器布局之外,淄博高新区在德国慕尼黑,威海高新区在以色列海法也建立了海外孵化器,从而构筑起海外创新孵化+国内加速转化新型模式。

   依托潍柴、绿叶、歌尔声学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山东在海外先后建立各类科技园区与研发机构已经超过200家。为探索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手段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在省科技厅指导下,先后成立了“中以科技合作转移平台公司”和“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平台公司”,为合作双方提供专业化国际科技合作服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成为山东对外科技合作的知名品牌。

   中以科技合作转移平台公司与以色列400余家高科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协会组织建立了广泛联系,范围涵盖农业、食品安全、清洁能源、医疗、信息软件技术等诸多领域,提供项目筛选、技术对接、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已经成功促成省内恒联集团、天瑞重工、默锐化学、共达电声、中科普锐和阳光融合医院等与以色列合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