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第一个海外园区开园以来,中国在海外园区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倡议的提出为中国海外园区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海外园区渐成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助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共赢共享。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就开始探索海外园区建设。作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5年来中国海外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已成为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建境外经贸合作区82家,新增投资25.9亿美元,占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新增总投资的87%;上缴东道国税费3亿美元,占比71.4%。一大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开花的中国海外园区与东道国人民一同致力于寻求利益共同点和最大公约数,充分发挥了各方优势和潜力,也在积极探索共同发展的道路上共同前进。
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强推手
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沿线国家中有70多个海外园区已建成或即将建成,成为“中国模式”发展的重要特征。2017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新增19个,涉及国家新增4个,入园企业增加2330家,比2016年年底增加2倍多,上缴东道国税费达11.4亿美元,比2016年翻了一番。海外园区建设为加快当地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机会、改善民生福祉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的海外园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能矿资源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制造业海外园区中,如白俄罗斯明斯克中白工业园和印度(浦那)中国三一重工产业园多建立在工业基础和产业配套良好城市区域;劳动密集型加工园区中,如巴基斯坦(旁遮普)中国成衣工业区则主要依托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区域建立;能源资源加工产业合作区中,如巴基斯坦瓜达尔能源化工园区和中哈阿克套能源资源深加工园区则建立在口岸和能矿资源富集区;而农业产业合作区中,如华信中俄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则依托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优越的区域建立。
与此同时,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的海外园区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商贸物流园区、科技合作园等诸多形式。商贸物流海外园区有波兰(罗兹)中欧国际物流产业合作园、白俄罗斯明斯克商贸物流园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中国商贸物流园;依托科教文化中心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区则有莫斯科(杜布纳)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园区和圣彼得堡信息技术园区等。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海外园区通过实践积累了用中国制造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用中国经验助推东道国区域振兴、以中国平台形成双边战略合作、以中国形象增进双方互信的友谊等方面的经验,已成为各方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重要国际合作平台。
海外园区建设多重因素需考量
海外园区建设的主要考量因素包括:地理距离、政府间政治关系、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等。目前,“一带一路”海外园区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地理距离的考量是选择因素之首,选择地理上与中国接壤或接近的国家便于开展合作区建设工作和企业前期运营工作。其次,与中国之间的友好程度、政经关系密切程度仍是区位选择中的重中之重。最后,当地市场规模和开发程度也是建设考量的因素。
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上海市开发区协会共同编著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海外园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18)》指出,从中国海外投资的国家层面看,中国投资的海外园区和企业多指向邻国、邻近效应显著。“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中接受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数排名前十的分别为俄罗斯、越南、印度尼西亚、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哈萨克斯坦、缅甸。
报告显示,领先园区多位于产业基础好、社会稳定的国家。越南龙江工业园、泰国罗勇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华夏幸福印尼产业新城、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等海外园区分别位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45个海外园区的前5名;而落后园区多位于产业基础较差、多种风险较大的国家。
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园区建设势头良好。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通过海外园区建设,推动经贸合作,既顺应了“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发展需要,也符合国际产业合作的新趋势。可以预见,更多的合作机遇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推进而不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