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卓有成效,也获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响应。生态安全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可持续发展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议题。
“分享中国生态治理经验,推动民间国际合作,促进生态共建共享”。9月12日,“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在甘肃省武威市召开,推广民勤生态治理的中国案例,推广“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成果,让“一带一路”民间力量携起手来,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深化“一带一路”生态治理理念,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问题,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要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近年来,武威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特别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一带一路”生态治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无疑是坚持了党的重要思想指导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更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首先要以“建设”为基础和前提,要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环境稳定性。同时更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现代化手段,加快“智慧生态”建设,建立生态环保数据自动化采集,传输的监控系统,从局部开始要建立全区域,全要素,全覆盖的采集和监控,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通过对所采纳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重点区域进行问题的可以预见处理及人员任务的分派。
打造“一带一路”生态治理体系,要以共享姿态带动民间力量携手共建
“一带一路”生态治理除了遵循国家政策层面的思想指导,也离不开民间合作伙伴的力量。建立“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组织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加强民间交流合作,本次论坛参会的中国际竹藤组织、中国绿化基金会、埃塞俄比亚海尔马里亚姆·罗曼基金会、沙特阿拉伯沙漠植物协作会等都对武威生态治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后续还应加强与更多民间力量的结合,促进生态建设共建共享,互惠双赢,携手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推进“一带一路”生态治理现代化,要大力促进先进经验国际间交流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进程中出现某种程度的环境恶化,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为此付出过沉重代价,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深思。令人痛心的是,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找不到有效的治理方案。大力促进各国先进的生态治理经验交流推广,变得尤为迫切。武威的“民勤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再次为“一带一路”各国贡献了生态治理中国方案。此外,为进一步完善生态治理体系,提升生态治理能力,还需有效开展对“一带一路”地区生态、资源、经济、社会等的综合研究,集成中国荒漠化技术,例如推广示范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荒漠化防治、生态保育恢复、可持续土地管理和绿色经济发展等先进技术模式,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搭建更多的生态治理体系,实现“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
生活于同一颗星球、呼吸着同一片空气,世界各国都有义务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贡献力量,中国也将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继续通过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一道守护绿水青山,为造福人类共有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