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聚焦投资建设新动向 把握发展新机遇
注册|登录

在线咨询

QQ
Tel
返回顶部 返回热点首页 在线咨询

我要咨询

电话咨询:010-68066836、68516181

在线咨询:中国拟在建项目网-在线咨询BHI客服1 中国拟在建项目网-在线咨询BHI客服2

×
您所在的位置:BHI首页 > 一带一路热点 > 国内动态 > 重庆:完善通道、创新机制融入“一带一路”

重庆:完善通道、创新机制融入“一带一路”

日期:2015-09-29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地处西部内陆腹地的重庆,近年来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机遇,强化区域产业协同、全面融入国际市场,努力打造先进制造、新兴产业集群,和跨境电子商务、云计算等开放型经济新业态,经济开放度和产业聚集辐射能力不断提升。

  上半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重庆经济仍保持11%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3%,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6.6%;进出口保持平稳,达到2616.57亿元,其中,出口增长18.1%;实际利用外资42.74亿美元,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大通道引领大开放、激活大贸易

   在我国传统对外开放格局中,重庆长期处于“大后方”,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启动,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Y”字形大通道联结点上的重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此,重庆积极开辟和提升内联外通、通江达海跨洲的国际物流通道,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努力融入全球贸易和产业体系。

   我国首条面向中亚、欧洲的国际铁路大通道——渝新欧铁路,穿越亚欧五国,直达德国杜伊斯堡,全程运行时间仅15天,比海运缩短近30天,成本仅空运的四分之一。自2011年开辟以来,渝新欧不断打造“升级版”,日益成为丝路经济带物流主干线,带动重庆乃至中西部内陆城市加快融入国际市场。

   渝新欧物流公司总经理漆丹介绍,去年以来,通过进一步完善便捷关检、运单整合和价格谈判,在诸多中欧班列中,渝新欧率先实现降费提速,箱公里运价降至0.5美元左右,并开行公共班列,实现双向常态化开行,2014年共开行130班,占中欧班列总量三分之一强。在安全快捷、价格合理等因素吸引下,渝新欧货源持续快速增加,从此前的笔记本电脑为主扩展到电子、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轻工产品等多个种类,集货范围覆盖华东、华南和西南大部分省份,且60%为外省市货物。2015年,渝新欧开行班列将增至250至300班。

   渝新欧的完善提升,还带动以重庆为中心、辐射中西部内陆的口岸经济蓬勃兴起。2013年底,国家口岸办批准重庆铁路口岸作为一类口岸对外开放;2014年7月,重庆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获批,成为西部内陆地区首个整车口岸。由此,以整车进口、平行贸易、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为主要业态的口岸经济在重庆快速发展。2015年,渝新欧整车进口有望达到1万台,跻身国内重要的汽车进口基地。内陆地区很少涉足的国际转口贸易,也在渝新欧支撑下逐渐起步。6月底,由越南海江联运而来的300余吨咖啡豆在重庆口岸转口,搭乘渝新欧班列前往欧洲。“我们还在谋划将欧洲的汽车等转口至东南亚,将东南亚的农产品等转口至中亚、欧盟。”漆丹说。

   创新机制引进来、走出去 融入全球分工体系

   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进程中,重庆还充分利用自身交通枢纽、开放平台和产业基础优势,创新开放机制,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开放型经济新业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步伐不断加快。

   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郭坚介绍,继跻身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后,近年来,重庆通过“整机+零部件+研发”的“垂直”整合模式,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布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形成电脑、通讯电子、穿戴电子等多终端产品体系。并瞄准芯片、液晶面板等核心部件,相继引进奥地利奥特斯、韩国SK海力士等芯片项目,京东方、惠科等面板项目,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迈进。今年上半年,重庆电子产业实现总产值1932.42亿元,同比增长12.2%。脱胎于重庆传统工业体系的汽车产业,也通过放眼全球,充分发挥市场腹地巨大的优势,跟国际国内巨头合作,承接新增产能,聚集起长安、福特、现代、通用、铃木、北汽、力帆等一批车企,形成11家整车商、千余家配套企业的庞大汽车集群。

   与此同时,重庆还充分依托中国-中东欧合作、中俄两河流域合作、亚欧互联互通产业对话会等机制平台,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体,面向“一带一路”国际市场的经贸合作。重庆市外经委主任徐强介绍说,截至2015年2月,重庆境外投资企业达317家,涉及“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5月,重庆宗申产业集团与白俄罗斯企业签署30亿元合作项目,推动在华生产世界领先的大型高端农业成套装备;重庆力帆集团投资3亿元美元在俄建整车制造厂;国内领先的垃圾发电设备生产及建设运营企业重庆三峰环境产业集团,不仅实现装备产品走向东南亚市场,还向泰国普吉岛等地成功输出垃圾电厂运营管理服务。

   借力“一带一路”战略,重庆还大力改革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新业态蓬勃兴起。徐强透露,利用渝新欧联通欧洲和中亚市场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并在全国首创移动跨境购等新模式,累计聚集跨境电商近70家。今年前5个月,跨境电商交易额达1.54亿元。率先开展线下展示、线上交易的保税商品展示交易试点,交易额今年将突破5亿美元。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加快推进,立足内陆、服务全球的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投用服务器5万台,今年有望突破15万台。

   加快互联互通发力新兴产业 打造产业腹地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重庆当前正进一步推动市域发展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以建设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牵引,着力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腹地。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沈晓钟介绍,为实现上述目标,近期和中期要着力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加快完善面向“一带一路”的交通等重点基础设施,着力增强互联互通枢纽功能;二是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三是加快构筑内陆开放高地,拓展大平台,完善覆盖全市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今年以来,重庆已制订“五通八联三保障”重大基础设施推进方案,策划项目290个、总投资1.8万亿元;市域内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布局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外联的渝怀二线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扩能等项目开工建设,郑万铁路年底即将开工,渝昆铁路纳入铁总年度工作计划,直连西北的兰渝铁路川渝段今年内通车;长江千万吨级枢纽港江津珞璜港年初开建。

   为进一步增强产业聚集辐射能力,重庆瞄准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演进方向,整合国际国内资源,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自去年起,按照“国内国际有市场,重庆自身有基础,符合国家产业战略”的标准,重庆启动布局电子核心零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MDI及化工新材料、页岩气、生物医药、环保十大新兴产业集群,并以“市场牵引+资本撬动”的方式,助推十大新兴产业发展。2014年,重庆十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800亿元,今年以来,一批百亿级项目陆续落地、建设、投产,全年产值有望达1500亿元。

   与此同时,重庆还主动携手沿江及周边省市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全面启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互联协作。沈晓钟介绍说,5月中旬,重庆市与四川省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共同推动交通、信息、市场一体化,加强公共服务互助、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联动、产业发展合作;此外,正积极启动渝黔合作的准备工作,并与上海策划推动长江流域园区与产业合作对接会等。

   “下一步,还将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技术和经贸合作。”重庆市发改委主任王志强介绍说,重庆市将与德国等欧盟国家在高端技术、高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合作;积极探索与中东欧国家开展货币互换、跨境贸易本地结算等金融合作;深化与俄罗斯合作,鼓励重庆的化工、矿产等领域的先进企业进入俄罗斯,同时引进俄罗斯的通用航空、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企业;加强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大力推进中国和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的合作项目落地,鼓励重庆的汽摩、化工、材料、能源等优势企业向南亚和东南亚拓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