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比前5个月回落1.1个百分点,也是民间投资数据连续6个月出现下滑。在经济处于下行压力下,民间投资的下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入手,从而提振民间投资,显然是当下需要走出的一步好棋。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投资体制改革历史上第一份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发布的文件,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综合性、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投融资体制改革重在落实
2004年,国务院以国发[2004]20号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时隔12年后,《意见》的发布被业内人士称为是“比照2004年的版本,此次体系更为完整,指导意义也更为重要。”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200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大的指导方向,而这次《意见》则更为具体,是在新形势下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在此背景下,这份意见的出台将会进一步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措施的落实。”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长春看来,《意见》是对10多年来投融资以及相关领域体制改革的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投融资领域的一个体现,对未来投融资领域的影响也将会是长期和巨大的。
“今年1~6月份,民间投资增长只有2.6%,而我国海外投资增长高达60%,所以这更增加了改善国内投资环境的必要性。”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资本国际流动障碍越来越少,吸引投资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国内各地方之间,还表现在国家之间。此次发布的《意见》回应了这种状况,进一步拓展了民间投资的渠道,提高了获得投资的便利性,也进一步开放了民间领域,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民间投资体制机制。
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
某种意义上,经济政策和市场预期被视为是影响民间投资的“风向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意见》在总体要求上突出了“企业为主,政府引导”。张长春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当下民间投资增长较慢甚至是下滑,很大程度与经济下行和预期有关系。任何一项投资都是基于未来的市场来决定的,特别是对民间投资来说,在目前的情形下,有些企业可能近期内难以看到上行的趋势,投资时就比较谨慎和犹豫,但这也是企业自主决策的一个表现。
在张长春看来,《意见》中尤其重点强调了要简政放权、拓宽融资渠道、规范政府投资以及发挥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指出要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放宽放活社会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张长春进一步指出,在当前政策的引导下,不仅能够充分激发企业的自主决策能力,一定程度上更调动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明确规定了政府投资范围
《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管理的引导作用。对此,北京理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胡星斗认为,“转变政府职能,还需进一步激活社会投资,划清政企界限。”
“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往往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鼓励民间投资也就意味着规范政府投资范围,最大限度降低后者对市场资源的过多占用。”胡星斗指出,《意见》明确政府投资范围,理论上仅限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服务、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的项目,对确需支持的经营性项目,主要采取资本金注入方式投入,也可适当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引导。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投融资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简政放权不到位、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确立、投资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等。
同样,政府部门也必须回归到其原本的角色,当好规则制定者和监督者。完善政府投资体制,真正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必须清楚划定其投资的界限或边界,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范围。
所有的改革和政策,关键点和难点在于如何落实到位。对此,《意见》明确了加强分工协作,中央主管部门履行好投资调控管理的综合协调、统筹推进职责,地方各部门制定具体方案,明确任务分工、时间节点,强化问责,确保改革措施稳步推进。
“这几十年来各种意见、建议层出不穷,年复一年社会资本投资却没有得到更好的支持,这说明了我国的政策条文体系还需要地方政府以及国家部委的通力配合才能实现。比如三桶油的垄断地位,不是法律法规的阻挠,而是很久之前的文件依然在发挥效力,为什么不废除它们呢?”胡星斗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