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PPP项目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对政府责任体系的研究。现有对政府的责任研究多侧重于责任在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探讨以及市场体制完善下的政府变革问题,往往体现在一般性、基础性及现实性的分析上。从责任生成向度入手研究,通过对政府责任进行深层次的来源剖析,结合政府在社会中的关系界面,研究政府在环境治理PPP项目中的责任并对其内生责任进行界定,围绕政府内生责任的内涵、责任的生成逻辑等方面展开研究,拓宽政府和市场关系理论研究领域。
环境治理领域的公共物品属性强且外部性显著,引入PPP模式是市场化应用于公共领域的一种尝试,是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积极探索。环境治理PPP项目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种具体体现,且政府在环境治理PPP项目中的责任问题更加突出。本研究从项目制与科层制的矛盾统一关系中来讨论PPP模式下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契约型合作关系以及政府与公众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着重研究政府在PPP项目的角色和内生责任,对政府在市场化合作中的理论开展研究。
结合已有研究,总结现有环境治理PPP项目中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及履责动力不足的内生根源,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对环境治理PPP项目中社会责任内生动力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关系进行解释,以此提出环境治理PPP项目以社会责任为内生动力的双轮驱动机制,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以网络化视角进行责任分担的逻辑解构,消除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丰富责任分担理论。本文引入社会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平等看待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分担中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社会公众组成的人类行动者和生态环境、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治理技术和法律政策组成的非人类行动者,关注非人类行动者在责任分担中的能动性及其与人类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行动者转译进行责任分担网络分析,弥补责任分担传统研究中人与人一元社会关系的研究缺陷,展开人与人、人与非人、社会与自然的多元关系合作治理研究。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公共价值理论、价值共创理论等进行多学科交叉综合,以“政府绩效演化和逻辑-政府绩效价值建构-政府绩效博弈模型-政府绩效影响机理-政府绩效政策工具选择”为研究思路。综合分析我国环境治理中出现的价值缺失、行为冲突、公私博弈等问题,站在政府主导治理视角研究环境治理PPP模式下政府绩效内涵,寻找价值共创规律与政府绩效演进内涵。探究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动态与静态的博弈关系,找寻价值共创行为选择下的最优解。拓展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管理理论的应用领域,厘定环境治理过程中公共价值的具体内涵,探寻政府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转变轨迹,分析环境治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政府绩效政策选择工具及其应用路径。
社会资本进入公共项目投资领域时,项目的价值冲突日渐凸显,主要反映在价值关系冲突。结合已有研究,从环境治理PPP项目的参与主体出发,分析其面临的价值关系冲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构建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从主体关系和行为互动两方面探讨价值共创过程,达到主体间的价值共赢,探究环境治理PPP项目主体的行为博弈,以此构建环境治理PPP项目价值共创机制,提高利益相关主体履责意识,丰富合作治理理论,促成项目环境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从价值共创视角出发,梳理环境治理PPP项目中的价值冲突和价值共识,确立公众在环境治理PPP项目中的顾客地位,结合价值共创的服务生态系统研究范畴,梳理环境治理PPP项目价值共创生态系统逻辑,划分系统网络中的行动者,构建价值共创超网络结构,为环境治理PPP项目公众参与研究提供新视角。结合行动主义理论,将行动者理念贯穿整个环境治理PPP项目公众参与价值共创过程和政策过程,分析行动者通过互动合作形成耦合结构,构建环境治理PPP项目公众参与价值共创超网络和政策网络,为环境治理PPP项目公众参与提供新的构建性和解释性框架。